差異處

這裡會顯示出所選的版次與目前版次的差異處。

agama1:增壹阿含經利養品第十三 2018/08/09 12:14 agama1:增壹阿含經利養品第十三 2024/03/23 11:33 目前版本
行 332: 行 332:
[三] 諸根:這裡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各種感官。 [三] 諸根:這裡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各種感官。
-[四] 捨我無常:離我而去,變不見了。+[四] 捨我無常:離我而去,不見了。
[五] 恩愛別離苦:和所愛的離別是苦。 [五] 恩愛別離苦:和所愛的離別是苦。
行 340: 行 340:
[七] 豈得不念乎:怎麼能不想念(而難過)呢?這句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愁悲苦憂惱為由愛生、由愛起」。 [七] 豈得不念乎:怎麼能不想念(而難過)呢?這句相當的《中阿含經》經文作「若愛生時,便生愁慼、啼哭、憂苦、煩惋、懊惱」,相當的南傳經文作「愁悲苦憂惱為由愛生、由愛起」。
-[八] 不入其懷:不能被他所接受。+[八] 不入其懷:不能為他所接受。
[九] 恩愛分別,便有快樂:和所愛的離別,就會快樂。(可能是因為長者不願面對現實,而曲解佛陀說的「恩愛別離是世間常法」,將常法就視為快樂。)相當的《中阿含經》和南傳經文則都是講若愛生時,便生憂惱。 [九] 恩愛分別,便有快樂:和所愛的離別,就會快樂。(可能是因為長者不願面對現實,而曲解佛陀說的「恩愛別離是世間常法」,將常法就視為快樂。)相當的《中阿含經》和南傳經文則都是講若愛生時,便生憂惱。
行 346: 行 346:
[十] 審:推究。 [十] 審:推究。
-[十一] 博戲:賭博遊戲。+[十一] 博戲:古代一種賭博遊戲,玩法是依照所擲骰子的點數,決定雙方下棋的權利(順序??),後泛指一般的賭博遊戲。
[十二] 靡不周遍:沒有人沒聽說過的。 [十二] 靡不周遍:沒有人沒聽說過的。
行 360: 行 360:
[十七] 教勅:命令。 [十七] 教勅:命令。
-[十八]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十八] 梵志:有志修梵行(清淨的修行)的人,音譯為「婆羅門」,為古代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祭司階級。
[十九] 起居輕利:生活起居輕鬆便利。 [十九] 起居輕利:生活起居輕鬆便利。
行 380: 行 380:
[二十七] 匝:環繞一圈稱為一匝。 [二十七] 匝:環繞一圈稱為一匝。
-[二十八] 迦尸: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拘薩羅國東南,中印度北部。迦尸國在佛世時由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統治,但過去曾為獨立的國家,和拘薩羅國征戰,因此當時人們通常仍將之獨立列為一國。+[二十八] 迦尸: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拘薩羅國東南,中印度北部。迦尸國在佛世時由拘薩羅國的波斯匿王統治,但過去曾為獨立的國家,和拘薩羅國征戰,因此當時人們通常仍將之獨立列為一國。又譯為「伽尸」。
[二十九] 拘薩羅: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部,其首都為舍衛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國。另譯為「憍薩羅」。 [二十九] 拘薩羅:古代印度十六大國之一,位於當時的中印度,當今印度北部,其首都為舍衛城,佛陀晚年常在此國。另譯為「憍薩羅」。
行 388: 行 388: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  *加上:中阿含216經/愛生經 +  *{ref>Zho216} 
-  *加上:中部87經+  *{ref>M087}
====[讀經拾得]==== ====[讀經拾得]====
行 461: 行 461:
(如果初學者一時看不懂這些邏輯關係,只要知道凡夫通常認為宇宙及身心中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我」,也就是不管以上五陰的圖怎麼畫,凡夫都會劃出一塊認為是恆常不變的「我」,但都是錯誤的見解。) (如果初學者一時看不懂這些邏輯關係,只要知道凡夫通常認為宇宙及身心中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我」,也就是不管以上五陰的圖怎麼畫,凡夫都會劃出一塊認為是恆常不變的「我」,但都是錯誤的見解。)
-佛陀悟道時,發現一切的事物以及身心,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沒有恆常不變的「我」。例如人的身體屬於色陰,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內所有的細胞早因新陳代謝而不一樣了,物理世界也是一直遷流變化的,沒有恆常不變的色陰。心理也是如此,剎那生滅,更沒有恆常不變的「我」。+佛陀悟道時,發現一切的事物以及身心,都是因緣而生、因緣而滅,沒有恆常不變的「我」。例如人的身體屬於色陰,隨著年紀的增長,身體內的細胞早因新陳代謝而不一樣了,物理世界也是一直遷流變化的,沒有恆常不變的色陰。心理也是如此,剎那生滅,更沒有恆常不變的「我」。
凡夫執著於有「我」的見解(「身見」),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反而造成業與輪迴,造成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凡夫執著於有「我」的見解(「身見」),事事以自我為中心,反而造成業與輪迴,造成生、老、病、死、憂、悲、苦、惱。
行 602: 行 602:
@[0573c01]@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73c01]@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0573c02]@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爾時,江側-[28]-婆羅門身負重擔,便往-[29]-至世尊所。到已捨擔,一面在世尊所,默然而住。爾時,彼-[30]-婆羅門作是思惟:「今日沙門瞿曇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我今清淨,與沙門瞿曇等無有異。所以然者,沙門瞿曇食好[[粳]]-[一]-糧,種種餚-[31]-饌,今我食[[果-[32]-蓏]]-[二]-以自濟命。」+@[0573c02]@爾時,世尊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爾時,[[江側-[28]-婆羅門]]-[]-身負重擔,便往-[29]-至世尊所。到已捨擔,一面在世尊所,默然而住。爾時,彼-[30]-婆羅門作是思惟:「今日沙門瞿曇與數千萬眾,前後圍遶而為說法。我今清淨,與沙門瞿曇等無有異。所以然者,沙門瞿曇食好[[粳]]-[一]-糧,種種餚-[31]-饌,今我食[[果-[32]-蓏]]-[二]-以自濟命。」
@[0573c09]@爾時,世尊[*]以知婆羅門心中所念,告諸比丘:「其有眾生以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彼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二十一心結讓人墮惡趣}--<云何為二十一結?瞋心結、恚害心結、睡眠心結、[[調戲]]心結、疑是心結、怒為心結、忌為心結、惱為心結、嫉-[33]-為心結、憎為心結、無慚心結、無愧心結、幻為心結、姦為心結、偽為心結、諍為心結、憍為心結、慢為心結,妬為心結、增-[34]-上慢為心結、貪為心結。諸比丘!若有人有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猶如白[[㲲]]-[35]--[三]-新衣,久久朽故,多諸塵垢,意欲染成其色,青、黃、赤、黑終不得成。何以故?以有塵垢-[36]-故。如是,比丘!若有人以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 @[0573c09]@爾時,世尊[*]以知婆羅門心中所念,告諸比丘:「其有眾生以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彼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二十一心結讓人墮惡趣}--<云何為二十一結?瞋心結、恚害心結、睡眠心結、[[調戲]]心結、疑是心結、怒為心結、忌為心結、惱為心結、嫉-[33]-為心結、憎為心結、無慚心結、無愧心結、幻為心結、姦為心結、偽為心結、諍為心結、憍為心結、慢為心結,妬為心結、增-[34]-上慢為心結、貪為心結。諸比丘!若有人有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猶如白[[㲲]]-[35]--[三]-新衣,久久朽故,多諸塵垢,意欲染成其色,青、黃、赤、黑終不得成。何以故?以有塵垢-[36]-故。如是,比丘!若有人以此二十一結染著心者,當觀其人必墮惡趣,不生善處。
行 808: 行 808:
====[註解]==== ====[註解]====
-[] 粳:稻米。+[] 江側婆羅門:也譯作「孫陀羅諦利」,見此經末。
-[] 果蓏:瓜果。「蓏」讀音同「裸」,草本或蔓生植物所結的果實。+[] 粳:稻米。讀音同「庚」。
-[] 㲲:細緻的棉布。讀音同「疊」。+[] 果蓏:瓜果。「蓏」讀音同「裸」,草本或蔓生植物所結的果實。
-[] 法法成就:每一法都達成。+[] 㲲:細緻的棉布。讀音同「疊」。 
 + 
 +[] 法法成就:每一法都達成。
[] 瑕穢:瑕疵。原指玉的斑痕、雜質,比喻事物的缺點或人的過失、惡行。 [] 瑕穢:瑕疵。原指玉的斑痕、雜質,比喻事物的缺點或人的過失、惡行。
行 866: 行 868:
,,(以上各心結間的關係,有的見仁見智,在不同的部派分類略有不同。),, ,,(以上各心結間的關係,有的見仁見智,在不同的部派分類略有不同。),,
-甚至在《大日經》中羅列一百六十種須要超越才能解脫的心。+在更高的層次,甚至連善心都要能超越,《大日經》中即羅列一百六十種須要超越才能解脫的心。
從一念無明,到三毒、五蓋、二十一心結、百六十相續心,這些列舉或分類不是一成不變的,像本經相當的南傳經文就列出十六個心結(南傳稱作「隨雜染」),而不是二十一個。 從一念無明,到三毒、五蓋、二十一心結、百六十相續心,這些列舉或分類不是一成不變的,像本經相當的南傳經文就列出十六個心結(南傳稱作「隨雜染」),而不是二十一個。
行 895: 行 897:
本經並非細說修行次第的經文,而著重在以佛法的合理對比外道的無智,因此這個次第只是一個例子,並非唯一的標準。 本經並非細說修行次第的經文,而著重在以佛法的合理對比外道的無智,因此這個次第只是一個例子,並非唯一的標準。
 +
 +  ***心念處的修習**
 +
 +四念處中的心念處,即覺知當下的心念是有貪、無貪、有瞋、無瞋、有癡、無癡等等狀態,客觀地覺知心念的變化。熟練後,可以擴展到覺知心的更多種類狀態,例如本經提到的二十一心結。自己從日常生活中主觀地、涉入地生起各種心,改為客觀地覺察各種心,看著心念的起滅,而能漸漸地不被念頭帶著走,乃至覺察心念無常的本質。
====[進階辨正]==== ====[進階辨正]====
行 999: 行 1005:
@[0575a29]@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0575a29]@一時,佛在羅閱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五百人俱。
-@[0575b01]@爾時,尊者[[須菩提]]-[一]-亦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側,別作靜屋-[12]-而坐-[13]-禪思。爾時,尊者須菩提身得苦患,甚為沈重,便作是念:「我此苦痛為從何生?復從何滅?為至何所?」爾時,尊者須菩提便於[[露地]]-[]-而敷坐具,直身正意,專精一心,[[結跏趺坐]],[[思惟諸入,欲害苦痛]]-[]-。+@[0575b01]@爾時,尊者[[須菩提]]-[一]-亦在王舍城耆闍崛山側,別作靜屋-[12]-而坐-[13]-禪思。爾時,尊者須菩提身得苦患,甚為沈重,便作是念:「我此苦痛為從何生?復從何滅?為至何所?」爾時,尊者須菩提便於[[露地]]-[]-而敷坐具,直身正意,專精一心,[[結跏趺坐]],[[思惟諸入,欲害苦痛]]-[]-。
-@[0575b08]@爾時,釋提桓因知尊者須菩提所念,便以偈勅[[波遮旬]]-[]-曰:+@[0575b08]@爾時,釋提桓因知尊者須菩提所念,便以偈勅[[波遮旬]]-[]-曰:
「善業脫諸縛,  居在靈鷲山;\\ 「善業脫諸縛,  居在靈鷲山;\\
 今得極重患,  樂空諸根定。\\  今得極重患,  樂空諸根定。\\
- 速來往問疾,  [覲]-[]-省上尊-[14]-顏;\\+ 速來往問疾,  [[覲]]-[]-省上尊-[14]-顏;\\
 既得獲大福,  種德莫過是。」\\  既得獲大福,  種德莫過是。」\\
行 1034: 行 1040:
@[0575c07]@爾時,釋提桓因便往至尊者須菩提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釋提桓-[27]-因-[28]-白須菩提言:「云何善業所抱患苦有增損乎?今此身痛-[29]-為從何生?身生耶?意生乎?」 @[0575c07]@爾時,釋提桓因便往至尊者須菩提所,頭面禮足在一面坐。爾時,釋提桓-[27]-因-[28]-白須菩提言:「云何善業所抱患苦有增損乎?今此身痛-[29]-為從何生?身生耶?意生乎?」
-@[0575c11]@爾時,尊者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猶如,拘翼!有毒藥,復有害毒藥。天帝釋!此亦如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法能生法,-[30]-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天帝釋!-<貪欲病者用不淨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癡病者用智慧治。>-如是,釋提桓因!-{一切皆歸於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切所有皆歸於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士、無夫,無形、無像,無男、無女。>-猶如,釋提桓因!風壞大樹,枝葉彫落;-[31]-雷雹壞苗,華果[*]初茂,無水自萎;天降時雨,生苗得存。如是,天帝釋!法法相亂,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痛苦惱,今日-[32]-已除,無復患苦。」+@[0575c11]@爾時,尊者須菩提語釋提桓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猶如,拘翼!有毒藥,復有害毒藥。天帝釋!此亦如是,[[法法相亂,法法自息]]-[]-。法能生法,-[30]-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天帝釋!-<貪欲病者用不淨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癡病者用智慧治。>-如是,釋提桓因!-{一切皆歸於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切所有皆歸於空,無我、無人,無壽、無命,無士、無夫,無形、無像,無男、無女。>-猶如,釋提桓因!風壞大樹,枝葉彫落;-[31]-雷雹壞苗,華果[*]初茂,無水自萎;天降時雨,生苗得存。如是,天帝釋!法法相亂,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痛苦惱,今日-[32]-已除,無復患苦。」
@[0575c24]@是時,釋提桓因白須菩提言:「我亦有愁憂苦惱,今聞此法無復有愁憂。眾事猥多,欲還天上。已亦有事及諸天事,皆悉猥多。」 @[0575c24]@是時,釋提桓因白須菩提言:「我亦有愁憂苦惱,今聞此法無復有愁憂。眾事猥多,欲還天上。已亦有事及諸天事,皆悉猥多。」
行 1131: 行 1137:
====[註解]==== ====[註解]====
-[] 須菩提:比丘名,以「解空第一」聞名。+[] 須菩提:比丘名,以「解空第一」聞名。
[] 露地:戶外沒有遮蔽物的地方。 [] 露地:戶外沒有遮蔽物的地方。
-[] 思惟諸入,欲害苦痛:思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可對外境反應的感官)的本質,想要去除苦痛。+[] 思惟諸入,欲害苦痛:思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可對外境反應的感官)的本質,想要去除苦痛。
-[] 波遮旬:一位執樂神(天龍八部中的乾闥婆神)的名字,常為天帝釋演奏音樂,參見《長阿含經》卷十第14經釋提桓因問經。又譯為「般遮翼」,義譯為「五結」、「五髻」。+[] 波遮旬:一位執樂神(天龍八部中的乾闥婆神)的名字,常為天帝釋演奏音樂,參見《長阿含經》卷十第14經釋提桓因問經。又譯為「般遮翼」,義譯為「五結」、「五髻」。
-[] 覲:訪謁。+[] 覲:訪謁。(拜望、省候尊者或長輩。)
-[] 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萬事萬物自然(依據因緣而)生起,也就自然會(依據因緣而)消滅;萬事萬物互相影響,也就(在生起的條件消失時)自然會消失。+[] 法法自生,法法自滅;法法相動,法法自息:萬事萬物自然(依據因緣而)生起,也就自然會(依據因緣而)消滅;萬事萬物互相影響,也就(在生起的條件消失時)自然會消失。
-[] 法法相亂,法法自息:萬事萬物互相干擾,也就(在生起的條件消失時)自然會消失。+[] 法法相亂,法法自息:萬事萬物互相干擾,也就(在生起的條件消失時)自然會消失。
====[對應經典]==== ====[對應經典]====
 
agama1/增壹阿含經利養品第十三.1533788055.txt.gz · 上一次變更: 2018/08/09 12:14
 
Recent changes RSS feed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Powered by PHP Valid XHTML 1.0 Valid CSS
知客處  
帳號:

密碼:

以後自動登入



忘記密碼?

歡迎註冊以享全權!
© 1995-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TIME:0.14153504371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