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建: 《雜阿含經》第284經的生活例子中,「名色」的例子是「外觀」。但一般阿毗達磨中「名色」定義為五蘊,為什麼舉例為「外觀」? ---- David Chiou: 本經經文中說「其心驅馳,追逐名色」,「識則不驅馳、追逐名色」,偏向於將「名色」作為根所對的境。因此舉例為「外觀」,也就是眼睛所看到的外境。 學理上,五蘊可代表世間一切,十二入處也可代表世間一切,只是分類法的不同,因此本段經文和其他地方的經文也沒有矛盾。 在十二因緣的分析上,識、名色、六入處三支一起分析時,可對應到其餘經文中說的「緣眼、色,生眼識」(有不同的解法,這邊說的是特別對應到本經經文的解法),搭配本經來看,「名色」支也可舉例為「塵(六境)」。(只是舉例而已。) ---- Wayne Tsai: 經上說凡夫將身心視作我、我所,有二十種身見。因此「名色」(身心)對修行人也是要正觀的境,只是凡夫以為「名色」是我,而沒有認知到「名色」也都是因緣的一部分,而不是我的、我所有的。 因此將「名色」舉例為「外觀」雖然在世間的看法看似不同,在佛法的觀點並沒有矛盾。 ---- David Chiou: 另外也可參見同卷第294經的經文「內有此識身,外有名色,此二因緣生觸」以及該經的「讀經拾得」,有更詳細的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