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en: 請問《雜阿含經》第455經,「緣眼欲生眼覺,非緣眼覺生眼欲,但緣眼欲生眼覺」。此處的「覺」是如何解釋? 謝謝。 ---- David Chiou: 由於中文的「受」、「欲」、「覺」、「求」在《雜阿含經》中一字多義,要了解本經意義可參照相當的南傳經文:「緣種種界生起種種想;緣種種想生起種種意向;緣種種意向生起種種意欲;緣種種意欲生起種種焦熱;緣種種焦熱生起種種遍求。」 所表達的是在根境識接觸後,心中的意念由小而大如滾雪球般增長而執著的現象。 ①覺:此處特指「投向的注意力」。相當的南傳經文中「覺」的次序在「欲」之前。 ---- Helen: 非緣眼觉的非字是如何解? 意思是不緣眼觉就不會生欲是嗎 ? ---- David Chiou: 本經中「覺」和「欲」的次第,南北傳不同,有可能是傳抄當中搞混了。原理上,此處南傳較合理:由於有欲的意向,所以會有欲求;沒有欲的意向,就不會有進一步的欲求。 例如:要有想買手機的意向,才會進一步有想要買最新 iPhone 的欲求;如果沒有想買手機的意向,就不會有進一步想買最新 iPhone 的欲求。 「意向」只是把心向往那個方向擺,「欲求」則是積極地求取了。 ---- Helen: 是我們的心倾向還是外物的吸引心? ---- David Chiou: 心本身的傾向是根本,心往那邊擺,才會有進一步的和外物吸引結合的下一步。 例如視而不見,就不會進一步被吸引。 ---- Helen: okay 懂了. 非常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