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Chiou: 今天讀經班大家討論到《雜阿含經》卷二十第550經這段: 「聖弟子念於戒德,念不缺戒、不斷戒、純厚戒、不離戒、非盜取戒、善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不憎ⓜ惡戒⑤。若聖弟子念此戒時,自念身中所成就戒,當於爾時不起欲覺、瞋恚、害覺。」 ⓜ 「憎」,宋、元、明三本作「增」。* 阿哲、Wayne Tsai、chakwos 等同學,都針對這二個不同的校勘提供了相關的一些經、論句子,整理如下: * 支持「梵行不憎惡戒」的材料: *《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第931經:「聖弟子念戒自念淨戒,不壞戒、不缺戒、不污戒、不雜戒、不他取戒、善護戒、明者稱譽戒、智者不厭戒。」 *《雜阿含經》卷二十四第628經:「如來、應供、等正覺所知所見,為諸比丘說聖戒,令不斷、不缺、不擇、不離、不戒取,善究竟、善持,智者所歎、所不憎惡。」 *《法蘊足論》引用雜阿含經:「復次,大名!若聖弟子,以如是相,隨念自戒,謂我淨戒,不缺不穿,不雜不穢,堪受供養,無隱昧,善究竟,善受持,智者稱讚,常無譏毀。」 * 或許算是支持「梵行不增惡戒」的材料: *相當的南傳經文作「不取著、導向定」。 由於《雜阿含經》卷三十三的意義很接近「梵行不憎惡戒」,因此仍保留採用「梵行不憎惡戒」這一校勘。 ---- Kevin Hsu: 我之前看此經文時亦有此疑,但查了“漢典‘’有下述之意: 4) 通“憎”。厌恶 [detest]\\ 帝式是增。——《墨子·非命下》。毕沅云:“增、憎字通。”\\ 不惧季氏增邑不隐讳之害,独畏答 懿子极言之罪,何哉?——《论衡》 「增」與「憎」通,那「梵行不增惡戒」就說得通了! ---- Maha Wu: 這樣的話,如果看到「不憎不減」,是否也可以說得通? 如果漢譯《雜阿含》沒有其他「增」通作「憎」的語例,那麼說這裡的「增」與「憎」通是要小心的。:-) ---- Kevin Hsu: 雖是「梵行不增悪戒」的增=憎解釋,但個人還是認同改為「憎」,因為太熟悉「增」了,誰會想到查字典,我也是在瞎貓碰死耗子給碰到的。 ---- Jiss Ye: 比對《北傳:雜阿含550經》與《南傳:增支部6集26經》 我覺得: 雜阿含的「梵行不憎惡戒」,與增支部的「不取著、導向定」,兩者似乎沒有互相的對應啊? ^_^ 感覺上: 雜阿含的「不憎惡」,與增支部的「無怨恨的、無惡意的」是相對應的? ^_^ 純屬個人的感覺及猜測啦!~ ^ ---- David Chiou: 謝謝 Jiss Ye 的分享。若從文字上來看,AN6.26 的「無怨恨的、無惡意的」是與《雜阿含經》的「離瞋恚覺、離害覺」對應,而不是和「梵行不憎惡戒」那詞甚至那段對應,因此先前沒有討論到。 而「梵行不憎惡戒」這段在AN6.26的句子被省略為「無毀壞的、……(中略)導向定的。」所以的確較難對應,被省略的南傳經文要在別經中找,可找到別的南傳經文說念戒是「無毀壞的、無瑕疵的、無污點的、無雜色的、自由的、智者所稱讚的、不取著的、導向定的」,因此就對應而言,才勉強說對應到「不取著、導向定」。但這個對應的確比較牽強 :Q 總之,看來此段《雜阿含經》的校勘,的確「梵行不憎惡戒」是較合理的選擇,「梵行不增惡戒」的支持證據較間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