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 Kao : 《雜阿含經》卷二十七第719經:「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 這是什麼意思? ---- David Chiou: 這邊的「樂住正受」、「苦住正受」有二種解法: 1. 安樂地正受。 Vs. 不能安樂地正受。 2. 在樂受時能正受。 Vs. 在苦受時能正受。 照第1種解法,則問題和答案的順序反了過來。 照第2種解法也怪怪的。 我還沒有特別多思考這經,只是憑初步印象來看,還請大家提出不同想法。 ---- Anderson Chang: 我是把719跟720經當作同一主題共讀。 719經\\ 優波摩答言:\\ 「比丘方便修各覺分時知思惟:『彼心不善解脫,不害睡眠⑥,不善調伏掉悔,不害睡眠ⓒ,如我念覺處法思惟,精進ⓓ方便,不得平等(B)。』 720經:\\ 「云何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 「比丘方便修(念、擇法、精進、喜、猗、定、捨覺分)時,善知思惟,我心善解脫,善害睡眠,善調伏掉悔。\\ 如此於各覺分處法思惟已,精勤方便,心不懈怠,身猗息不動亂,繫心令住,不起亂念,一心正受(A)。\\ 是名知比丘方便修七覺分時生樂住(C)。」 (A) 差不多於 (B) 平等→專注於一境、等至 → 心一境性、正受\\ 主要的問題在(C) 樂住是什麼? 我們可以看到720經,是把正面的情況「修七覺分時懂得善巧方便調伏五蓋,順利正受」稱之為樂住。 故我贊成第一種解法。 我的解讀是這樣: 修七覺分時作法思惟,知道我現在沒調伏五蓋,那麼即便我精進方便,也不會得到平等正受;\\ 當我調伏了五蓋,即便我不怎麼拚命,也能達到等至正受。 這是修七覺分的方便:法思惟觀察自心狀態有沒有調伏五蓋。\\ 懂得這樣的方便法,就知道並能分辨兩種情況:\\ 很容易(安樂)就達到正受;很辛苦才能達到正受。 至於相應部SN.46.8,又是另一種解法:住於安樂phāsuvihārāya,似乎比較偏向描述修行七覺分的結果,能帶來安樂、住於安穩。 如果要硬把719、720凹過去對,就變成「正受 於 樂住」,這在漢文及阿含的語法比較少見,通常前面是動詞,也就是說樂住是動詞,只是我們不大確定樂住是什麼意思。 同時這兩經描述七覺分的文句都有定學的程度(繫心令住、不起亂念;平等),因此這邊的正受應該就是等至正受,而非受用的受。 ---- David Chiou: 我仔細研究此經及前後經,同意 Anderson 的看法,這經中問題及答案的順序不同,只能說是因為《雜阿含經》翻譯時人手有限,較難對應得那麼整齊。 整經是說: 五蓋和七覺支是此消彼長的關係,如果無法克服五蓋,就很難生起七覺支;如果調服了五蓋,就容易獲得七覺支。因此修習七覺支時,要先觀察、調伏五蓋。 註解的話,\\ ●能知七覺分方便,如是樂住正受,如是苦住正受:怎樣能知道努力於七覺支,如何是安樂地正確地獲得,如何是艱苦地(而難以)正確地獲得? 不過這幾經另一個難解的是「正受」,照718經及718、720經對應的南傳經典,則這邊的「正受」只是單純字面的「正確地獲得」的意思,指正確地獲得七覺分。 但從第719經的文義來看,則「正受」是正確地達到定境的意思,同於經中對於「正受」的一般用法。 由於「正受」本來就是:\\ ●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又譯為「等至」、「正定現前」,音譯為「三摩鉢底」。 因此兩種解法都合理,得想想怎麼註解 :Q ---- David Chiou: 關於718至720經中的「正受」一詞,雖然這幾經對應的南傳經文,只是照字面的「正確地獲得」的意思,但以《雜阿含經》第720經來看,則有入定的意思,或許當初兩個不同部派的傳抄者及譯經師對這詞在此處的解讀就略有不同了。 考量到這邊是《雜阿含經》的註解,就以《雜阿含經》中標準的「正受」來譯為「正確地到達定境」。 在第718經則並列兩種解釋: ③ 我隨所欲,覺分正受:我(舍利弗尊者)可以隨心所欲,獲得七覺支及正確地到達定境。也有解為我可以隨心所欲,正確地獲得七覺支。其中「正受」字面的意思是「正確地獲得」,指正確地到達定境,又譯為「等至」、「正定現前」,音譯為「三摩鉢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