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性成佛 (Part 3)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 若得見性,即能出五蘊之獄,不再流浪塵勞。 心經云:「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壇經亦云:「世人妙 性本空,無有一法。」空性包含萬法,卻無一絲一毫的實有。其中不立一相,沒有對待 分別,本是圓成一體。所以能成萬法,正如水能成冰,是遇緣而生,卻非本有冰於水內 ,遇冷而出;冰水即是一體。 所以真性之內絕生佛之對待,何有垢淨之分? 那有人我 之別?眾生顛倒,不識自家風光,執四大合和為身,六塵緣影為心,流浪輪轉,反主為 客,也正是迷於此理。大寶積經中,舍利弗尊者曾言:「一切諸法,無為無生無言是空 。若是空者,有何可證?」空性之理,不住一相,行無行行,言無言言,證無證證。也 因此,才能神通自在,不礙於物,起大悲大智,大願大行,任運莊嚴。 空性一理並非遙不可及。試想萬事萬物,在下的時空一消逝,下一剎那就產生了變 異。世種種如電影般一幕幕閃過,影終人散,不過一片寂寥。一切不是空而起,又還歸 虛空? 就在這擦身而過的剎那,虛空又何曾壞散? 而在初春的疏落中,新枝吐芽,深 秋的蕭颯中,古月映楓; 四時的興化,氣象萬千,不也是虛空涵容之德? 若能無取亦 無捨,春到花香處處秀,山河大地皆如來。 所以蘇軾﹝前赤壁賦﹞ 有云:「蓋自其變 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空性之理,朗朗現前。 昔者,楞嚴會上,憍陳如尊者,自陳所悟「客塵」一理。說明妄想煩惱,有如空中 微塵,來來往往,但是空性卻如虛空一般,寂然不動。悟得此理,客塵來往,無礙於虛 空,則無入而不自得。久之,妄想也銷歸自性。由此可知,若得見性,即能出五蘊之獄 ,不再流浪塵勞;契入無為解脫之涅槃,返佳自性道埸。 壇經云:「佛法是不二之法。」涅槃經亦云:「不二之性,即是佛性。」那麼前文 ,釋心闡性,豈不大違世尊旨意? 若究竟之理,菩提涅槃本為一。 分心分性,不過以 體用不同的角度,來闡明佛性。 如人未曾見過太陽,則先為其敘述太陽的本體; 使之 不錯認陽光即為太陽全體,或只知太陽本體,卻不知其普照大地之德。同樣的,菩提心 為用,所以是無住生心;涅槃性為體,以能含萬法,卻無生滅。若離涅槃,何來大機所 大用之菩提心?若捨菩提,則此涅槃單著偏空,失去了靈知靈覺,隨緣任運之佛莊嚴。 所以方等時,世尊讚揚大乘,彈劾小乘沉溺貪著於三昧酒。般若時,蕩空破執。法華涅 槃時,開權顯實,會三乘之權,於一乘之實。皆是令諸行人得入站提涅槃一如的佛佑見 中。 但在一真如法界內,亦不礙吾人作指月之標,使行人能不偏頗,趨入中道實相。 ● 六根清淨方為道,原來退步是向前。 「有教無觀則罔,有觀無教則殆。」佛法並非是附庸風雅的形上之學;三藏十二部經 典,歷代祖師的論作,其目的不外是令眾生入毗盧性海。 欲馳騁於佛法的空明自之中, 無非是依奉行;落實於身口意,不妄於一切時中。然而修行諸多歧路境界,恐非是凡夫 之智所能臆度。 唯有依教理迷航之燈塔,方能不落險境。 因此,於理上瞭解心性後, 更要證悟。證悟之後,更要精進無為,直登無上正等正覺。否則說心說性,只落得恒審 思量,枉度善緣。境風浩浩,心火炎炎,無常一至,眾苦交逼,只能隨業流轉,亦無有 是處。 佛法以五弁十善為修行的基礎。 在小乘,有五停心觀,四念處等法門。 大乘依六 度萬行,利他之中完成自利。然而五祖弘忍大師曾言:「不識本心,學法無益。」金剛 經亦云:「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須於理上了知本心本性後,種 種觀想修行,才有依歸。但也不可因此自謂與佛無異,得少為足,徒增我慢。 古德有 云:「修德有功,性德方顯。」事上仍須依悟起修,腳踏實地。用功之法,可分為二: 一者依理,一者以事。 「實際理地,不立一法;佛事門中,不拾一法。」雖於空性之中,無有諸相,修行 之道,卻不礙順應眾生習氣,從有為入門。眾生心習於攀緣,依附外境以為安住之處。 若沒有一實際法門,有修有證之境界,小機眾生恐是多生惶恐,無安心辦道。所以於加 功用行中,藉種種對治之法,漸次去除顛倒妄想。「先以善捨惡,再以捨攝善。」廣行 一切善法,增長善根福德,提昇心境;斷除一切惡法,停止惡業造作累積,不令惡困成 熟。日久功深,將貪瞋痴降伏之後,心清涼身輕安,再連善法也不住。待因緣一成熟, 即可證悟自性。好比一杯濁水,停止搖動,塵質沉澱,清水現前,方知心性本具,智慧 與禪定本在心源。所以高峰妙祖師曾言:「手持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 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手持青秧就好比加功用。行然不執於滿田的青秧,低頭 反觀之,時性天才了然呈現。 悟起後修方是真修。契入自性後,褪去了我法兩執,方是依真實因地修行。「未悟 之時猶自可,悟了之後事更多。」一待濁水沉澱,方見杯底滿是雜質。此時,更須除去 雜質,如金銷礦。所以悟後,可以在水邊林下保養聖胎,靜中養成;亦可以於紅塵俗事 中,如達摩二入四行觀所云:「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自利利他,廣行六度 ,經由著種種境界,將藏於人中的執著煩惱習氣一一去除;所以楞嚴經有云:「理則頓 悟,乘悟併銷;事則漸修,因次第盡。」對於長久習氣,亦不妨以種種觀行對治,或以 思維轉化心念。好比起了無明煩惱,即可依著隨緣報冤無所求稱法的道理,提起正念, 使於菩提道上得不退轉。觀行思惟化解了心障,即歸於無念,但能作立,不成法執,則 法法平等,無有高下;迴護用功,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