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思惟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iuo@Feeling (曉逸) on board 'Buddhism' 標 題: 三十七道品講義--正思惟 發信站: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Fri Dec 8 08:55:43 1995)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卍 卍 卍 三 十 七 道 品 講 義 卍 卍 卍 卍 釋 證 嚴 著 卍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 □ □ □ 第 二、 正 思 惟 □ □ □ □□□□□□□□□□□□□□□□□□□□□□ 『 正 思 惟 ──── 謂 人 見 四 諦 時 , 正 念 思 惟 , 觀 察 籌 量 , 令 觀 增 長 。 』 文句淺顯易懂,簡單的教法就是無上的法寶,善於運用者就能終生受用;不善加 利用者,花一輩子的時間去追求,還是一無所得。 佛陀的每一句教法,我們必須用心思惟,所以佛法中有「聞思修」之學。我們每 個人都是學而知之者,不是生而知之者。如果一個人出生後什麼都懂,不必學習就明 白事理,那必是一位超凡的聖人,我們一般人都是凡夫,所以要學而知之。 學法一定要先從「聞」開始,「聞」就是聽。學法須多聽法,但是聞而不思則罔 ───聽了之後就忘得一乾二淨,完全不經過思惟,那就沒有一點用處了;所以我們 聽完道理後,要好好做一番思惟與考量。 所謂「思惟」,是用心去體會所聽的法,聽了道理之後,要實踐於日常生活中, 這就稱為「行」,行是行動,也可以說是修養。所以,將所聽到的道理運用在日常生 活的行為舉止上,就是「修」。「聞、思、修」若能同時力行而無漏失,就可以修得 「戒、定、慧」,完成三無漏學。 所以,這雖然是很簡單的幾句話,我們還是要好好地思考。 § 開 口 動 念 無 不 是 業 § 我們日常生活中一切的行為動作,都是由內在的觀念、見解所表現出來的。如果 我們的思想、心念稍有偏差,就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所作所為,最後必定與 目標相差非常遙遠。我常常說,聖人與凡夫之間的距離很遠,凡夫是聖人的起點,聖 人是凡夫的目標,如果我們在起點上稍微有偏差,則走到終點時一定與目標相差千里 之遠,所以我們平時的觀念、思想,不能稍有一點偏差。 「謂人見四諦時,正念思惟」───四諦法是三十七助道品的根本道法,學佛、 學法,不論是大乘或小乘,都離不開四諦六度的道理,這四種真理與六種行動是佛法 全部的內容。四諦法是佛法的基礎,六度是學佛得過程。這裏說「人見四諦時」── 「見」是透徹、了解,若是了解四諦的道理,透徹四諦的方法,就能「正念思惟」─ ─見解與觀念就會很正確;見解觀念正確,行為舉止就會非常端正。 地藏經中有段文說:「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我們 在日常生活中,口一開、舌一動都離不開業。當然,所謂的「業」,有善業與惡業, 若是勸人為善,教人守正道,那開口動舌就是修了善口業,這就是福業,能引導人走 入正道。如果人家要行善事,卻從中阻撓破壞,開口動舌就想阻礙人家的道業,那已 經造了惡業。所以地藏經說,善業與惡業無不是在開口動舌中。 我們要愛眾生,使眾生造福,首先要考慮的事是───莫讓眾生造業。普賢行願 品中有句話說:「恆順眾生」,每天課誦,經文迴向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 者稱讚如來‧‧‧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十種大願中為何要提出恆順眾生 呢?就是不要讓眾生造口業,不要使眾生有障礙道法的罪業。所以必須先迎順眾生, 先使眾生歡喜,而起讚嘆之心,若生讚嘆心,就可以成就功德。所以菩薩修行時,首 先要注意不擾亂眾生的心思,要恆順眾生。 開口動舌無不是業,既知業有善業與惡業,我們要把握因緣,使眾生造善口業, 使他讚嘆佛法、稱讚善法,種下善的種子。絕對不可執著在自己的理上,使眾生造業 。世俗有句話說:「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我有理就要爭到底,爭到贏為止,這 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將這句話改成「理直氣和」。雖然我們有理,但是要時時「氣和 」,不可「氣壯」;認為自己有理,什麼都要爭到贏,這樣就太剛強了,太剛強就會 破壞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若能「理直氣和」,態度溫柔,這樣不是非常完美嗎? 普賢菩薩就是以柔和善順來引導眾生,使眾生的一切動作都能合於佛法、讚嘆佛 法、完成佛法。所以我們學佛一定要非常謹慎,所有的思考與觀念、見解要時時為眾 生著想,不可只為自己爭個「理直氣壯」,要為眾生考慮,行道時要使眾生培養善業 ,這樣就稱為「正念思惟」。 § 循 序 漸 進 老 實 修 行 § 「觀察籌量,令觀增長」───在這個人生道上,我們所做的一切與所求的一切 ,要好好運用智慧觀察與思量。學佛並非今生此世能成就的,也不是無中生有的,總 而言之,是「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因緣必須長時間來成就。 看看佛陀的修行,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累生累世都在積功德。他不但積福也同時 積慧,智慧必須不斷累積增長,才能夠成就。「籌量」的意思是指時間的長短,有些 人認為,若是有心想修行,就一定要與佛一樣去完成道業。須知世間沒有不須用時間 來修行成就的道業,例如學生在校求學唸書,也是要依照學校安排的課程進度來修學 分,何況是學佛求道呢?總而言之,學習任何事情都要按部就班。 有智慧的人,一定會依照程序去修行,循序漸進。佛在世時曾說了一個故事: 有一位國王有個心愛的女兒,自從出生以後,國王就非常疼愛她,每天盼望女兒 快快長大,期待她變成一位美麗可愛的青春少女;國王每日朝思暮想,希望能早日見 到他所求的理想。 於是他向全天下的人提出一個問題,看看世間有沒有一種使人馬上成長的靈藥。 慈悲的佛陀知道國王的思想不正確───也就是說,智慧缺少籌量;所以他派遣一位 精通醫術的醫生,並囑咐他向國王說他有方法使其愛女馬上成長。精通醫術的醫生懷 疑地對佛陀說:「世間沒有藥物能令人馬上成長的,為何叫我去呢?」佛陀跟醫生說 :「你告訴國王,你必須去找靈藥。在這段時間內,禁止國王與女兒見面,這樣就可 以了。」 醫生遵照佛陀的教法,就到國王那裏,對國王說:「我有一種靈藥,可以使公主 快速長大。」國王說:「你什麼時候可以拿到這個靈藥來呢?」 醫生答:「這種藥的產地非常遙遠,你必須給我一段時間去找尋,只要能找到這 種藥,任何時間服用都會馬上成長。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希望國王在我尚未找到靈 藥之前,先與公主隔離一段時間,目光不可接觸到公主。」 國王為了女兒能快快長大,就答應醫師的要求,與女兒分離一段日子。時間飛逝 ,轉眼間十二年已過。有一天,這位醫生終於又來到國王面前,對國王說:「我辛辛 苦苦,好不容易從遠地取來這種藥物,今天你就可以看到你的女兒,她已經長大了。 」 醫生就把公主請出來與國王見面,國王一看,自己的女兒真的已經長大成人。十 二年前,她還是襁褓中的小嬰兒;十二年後,她已變成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所以 他深信是這種靈藥使女兒長大的,卻忘了這段時間已經過了十二年,這是沒有籌量時 間的問題。 § 透 徹 四 諦 十 二 因 緣 § 佛陀就以這個例子來跟弟子說,眾生只想要立地成佛,學佛見道,但是卻忘失十 二因緣的過程。學過小乘法的人都知道四諦十二因緣。十二因緣法,第一是「無明」 、第二「行」、第三「識」、第四「名色」、第五「六入」、第六「觸」、第七「受 」、第八「愛」、第九「取」、第十「有」、第十一「生」、第十二「老死」。 人在六道中受苦,反復輪迴,就是因為一念「無明」起,無明即煩惱,「無明」 緣「行」,「行」緣「識」,業識推動七識,七識即思想,在思想觀念中又向前推至 「六識」,六識緣著於外在的塵境,身體就會造業。業識的因種下去後,便帶業投胎 ,稱為「名色」。「名色」緣「六入」───有了名色,六根在胎內就會慢慢生長。 十月懷胎,六根具足,出世後就與世間接觸,這是「六入」緣「觸」。與世間接觸後 便會慢慢成長,帶著先天的業因,加上後天的緣來培養,所以有種種感受,苦受、樂 受‧‧‧‧‧,這就是「觸」緣「受」。有了感受就會造業,因為有感受就有愛與不 愛,此稱為「受」緣「愛」。依愛與不愛而造業,就生「有」───有新的因產生。 過去種下的因,現在已經得到果報,在果中又造因,就繼續種下因。因與果不斷輪迴 ,直到一世的「生」、「老死」,又種下來世的因。 這就是十二因緣,每一個眾生來人間,都離不開這十二種因素。 佛陀舉國王為例是一種譬喻,國王希望女兒快快長大,卻忽視了十二年的時間; 像一個修行者,想學道修行,卻忽視了過去的因───也就是「福」與「慧」。 我們想成就道業,必須有過去的福慧,才能夠統理大眾、成就道業。有的人修行 了幾十年仍然未成道業,便怨天尤人,埋怨人為的因素,卻忽視了過去的福慧。所以 ,學佛時,要用心於四諦十二因緣法,不只要透徹了解,還必須把握時間去受持,努 力累積福緣與慧業。 有智慧的人不會斤斤計較,多付出就是積福德;能夠與所有的人和睦相處,就是 積福慧。在日常生活中請該多加注意,不可離開四諦十二因緣法,一偏差則「差之毫 釐、失之千里」,若能如此,就稱為「正思惟」,也就是「觀察籌量」,增長正因、 正緣。 -- Ξ Origin: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