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談台灣人的疏離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第五回掃描︰疑之瀰漫與昇華㺨 ~台灣人的疏離! 名人談~ 台灣人的疏離 (按姓氏筆劃序列) 美國白宮不當利用聯邦調查局資料窺伺政治敵手 日本爆發住友商事銅期貨非法交易醜聞 全球最高薪模特兒辛蒂克勞馥在巴黎機場險遭綁票 人心自危、安全感被綁架的時代裏 台灣人除了內在流著中國人固有猜忌的血液外, 外在也呼吸到被陷害的恐懼感──𤪕 鬼影幢幢、處處陷阱 誰來為這萬箭穿心的疑懼不安鬆綁? 採訪/編輯部 劉墉 (作家) 從中國傳統上談起,以前四合院的門窗都是向內開,是以家族為 中心的文化,所以中國自古就有自掃門前雪的情況,對於參與公益比 較不積極,是比較沒有勇氣的道德·事實上,獨善其身外的兼善天下 ,需要儍眾力量的支持·因為敢言敢行,站在人前,不可避免會有挫 折的,此時儍眾的支持是一股力量,而中國傳統的大眾常因為「明哲 保身」而比較沈默· 現在台灣的社區,家家幾乎都裝上鐵窗·若把裝鐵窗的錢省下來 ,用在美化環境或社區警衛等公眾事務上,對於整體的利益來講,收 效更大·只是這種習性,並不是一、二天就能改進的·最近台灣公益 性、宗教、慈善團體很多,可以說是對疏離感反抗力的一種呈現·只 是大部分人都遠遠的把錢捐出去,而在一個社區或社團開會時卻沒人 參加·他們只是把錢捐出,表示我有愛心,有對社會的疏離情形作過 努力· 豈知就好像有人落水,他們只在岸上遠遠的表示,但是不「親身 」去救,那是很不夠的· 所以其實獨善其身是中國根本的問題·如中國傳統書函,都是向 內找的文化,不像西方文化,是向外找的· 如果社會公益性團體的共同努力,習慣於沈默的大眾能夠打破沈 默提起勇氣,加上政府的支持力量,對於社會的疏離必會有所幫助· 鍄 𤦤 石德華 (作家‧任教於省立彰化高中) 凡事都有好壞兩面·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也是如此,就建設性 的一點言,(雖然這只是唯一的好處)即雙方由於較冷漠,會保護自 己,所以可以維持個人的隱私權·但這容易形成每個人就如海洋中的 孤島一樣,對整個國家來看,很難形成生命共同體的融合感· 疏離其實在很親密的關係當中也會存在,如親如父子、家人、情 人、夫妻等·舉個譬喻,人與人的關係就好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樣,星 星看起來很近,但彼此之間有其不可跨越的距離存在·會造成疏離的 情況產生,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不用心,與彼此之間的不了解· 因此疏離關係的形成,有幾點因素︰表達力弱,所以沒有辦法表 達出自己真實的感情·溝通能力差,往往各說各話,很少能夠用心聆 聽對方說什麼·因此人際關係良好的人,不是很會高談闊論者,而是 會用心聆聽別人說什麼·义和民族性有關,中國是屬於比較保守的民 族,有問題發生時,害怕受到傷害,不敢面對問題,就會用冷漠、疏 離的距離來保護自己·敭社會結構的轉動性增強,由於腳步很快,大 家都忙,很疲倦,往往都沒有時間照顧自己,何況關照到他人·這是 功利社會的一種特色,在人文失調的情況下,人的心較冷與硬·敟社 會文明的現象是因緣 隨聚隨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一種玩樂的趨向,假相的連結· 沒有深度的互相了解,欠缺彼此認識與真心的付出,所以二人好像在 一起,但分離也是很快· 因此我常會告訴學生,或在演講場合時提出,119 不會愛別人一 定是你的錯,沒有人愛你也一定是你的錯,因為這是嚴重的疏離呈現 ·人要很用心的聆聽及注視這個世界· 2 和西方比較, 中國人比較 保守,也比較不敢流露自我,性格較怯弱,因此要學習主動一點·時 常思惟人究竟如何作才是最合理的對待?冷淡嗎?如此必會有遺撼, 因為會造成各自的孤立與分離·所以最合理的對待是,永遠都是很樸 實的溫馨,可以互相的幫助與支援· 現在的社會,是個文明的社會,因為功利主義的形成,加上原有 的民族性,人與人的疏離難免形成·若有疏離的感覺,從觀念上作起 ,努力修正即是·鍄 林水福 (輔大日文系教授兼日研所所長) 現在的都巿生活,大家都很忙碌,幾乎沒有時間溝通,也很少 可以好好的坐下來聊一聊,因此難免就會有疏離的情況產生· 另外由於治安不好,父母都會教導小孩如何保護自己·雖然父母 是教導小孩對陌生人採取距離,但是由於相處態度的養成,使得小孩 對任何人都用此種態度,加上現在有許多報導,因為與陌生人接觸而 受到傷害,因此更加造成彼此疏離的對待· 我以前在日本念書時,早上日本小孩出門上學,不管看到認識或 不認識的人,都會打招呼·可是現在台灣,即使住在同一棟,彼此不 認識而向他問好,人家還會以為你是幹嘛呢! 回想當初我剛從日本回來,和學生較有時間交流,下課後常常 可以一起出去郊遊、聊天等·現在,一方面自己忙,另一方面學生也 很忙·而且現在的學生比較獨立,很多事都可以自己作決定;另外社 會上的吸引很多,一下課學生都跑的不見人影,五光十色的社會,有 很多可以玩,可以看的·再加上師生的關係和以前不一樣,以前比較 不帶現實利害問題,這種觀點的改變,多少會影響師生之間的對待· 治安是一切的根本,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有很多是因為治安不好 ,造成大家彼此之間的互相防備·所以治安不好,其他的也很難談· 現在的學校幾乎沒有生活教育·從小學、國中、高中、大學,大 家都忙著聯考,等到進入社會,人的個性都已經固定,很難改變,生 活教育較難發揮功效·現在老師打小孩一巴掌,就可以吃上官司·以 前家長可以管小孩,全村的人也都可以一起管,現在誰敢管,管就會 被一刀·但是有很多禮節,待人處世的學習,都是從生活教育來的 · 最近社會的宗教活動很頻繁,很多官員都是等到有事,才會提起 宗教活動來解決,但是這些都是平常要培養的,而不是等到有事才想 到· 另外生活空間狹小,任何年齡層的人要找到適當的休閒場所來運 動,幾乎是不可能·這看起來是小事,但其實很重要,因為人與人之 間的接觸,是靠平常的培養,而不是等到有事才要找特效藥來對治· 而且沒有人能夠提出一個方案,像特效藥可以一下就解決任何事的· 莊伯和 (民俗學家) 人與人之間疏離的心態其實來自於一種自掃門前雪的觀念 ·當然也和居住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2 尤其在大都會中, 公寓大樓 很多,彼此不容易見到面,自然就產生了疏離感,另外,我覺得在台 灣地方組織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像里鄰這一類的組織,所舉行的 活動並不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據我在日本的經驗,他們 有一種「町會」的組織,定期有舉辦活動,但是當地人們會主動參與 ,無形中有一種約束力,養成守法的習慣·所以從這一點來看,相類 似的組織但卻發揮不同的作用,民族性也許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台 灣早期雖被日本統治了五十年,但也在那期間有了很好的組織· 在台灣的民間有一些信仰組織,以廟宇為中心,如神明會等,這 是非常寶貴的文化資產,另外還有文化中心、社教中心的設置,定期 舉辦一些團體活動,一方面提高國民素質,也使人民有了凝聚力和向 心力·近年來,宗教團體也在這方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蕭雄淋 律師 談到台灣人的疏離,以我本身所從事的法律工作而言,西方人 對於法律的感覺,是一種融入生活價值體系的規範,形成外在行為的 準繩·對於生活在台灣的人來說,法律則只是裁判的規範·對法院有 用,對警察有用,對政府有用·卻未進入人民的內在而形成觀念價值 中心的行為指引,造成台灣人普遍對於法律的疏離· 換句話說,對台灣人而言,法律的理念與生活的現實有差距,法 律不是用來解決問題的,說極端一點,是「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的利 用工具· 以我目前專業的著作權法,我們都知道現行的著作權法,是在美 國 301 條款的壓力下,以最短的時間迅速通過實施, 其立法的品質 ,諸多不合理的現象,可想而知· 簡單來說,現行著作權法的標準之高,為全世界所僅見,可謂高 到不易遵守,而且以刑事責任為其後盾,就法律賦予一般人合理的注 意能力而言,是必須具有高度的注意能力才能遵行的規範·可謂脫離 生活現實的合理常態· 這麼一來,便產生一些扭曲的法律現象,當著作權利人「逮到」 侵權人時,法律於當事人間的意義,解決問題的法律本懷遠不及於其 間的仇恨關係,這種法律外的後遺症,使法律未能將當事人之間情緒 安撫,還可能使加害人與被害人的角色互易· 舉例而言,甲逮到乙不小心使用到著作權屬甲的照片一張,便索 高價 3000 萬以作為賠償,經過談判,以數百萬達成和解協議,乙當 然不甘於一張照片以近似敲詐勒索方式的賠償,便懷恨在心,對於甲 的舉動,備加伺察,尋求反擊的機會· 西方社會的法律理念並非如此,犯錯的人,其法律上所負的責任 ,必有其合理的限度才能使法律具有矯正錯誤的作用·而台灣法律的 實施,往往立法從嚴,執法從寬,犯法的人只覺得倒楣,沒有任何矯 正的指引作用,舉個簡單的例子︰ 半夜二點的紅燈,在西方社會裏,他們會很自然的停下來,因為 這是一種內化在心裡的生活規範· 在台灣,一般人則看看有沒有警察,其作用僅止於裁判規範,而 非生活上本應遵守的義務· 這種疏離,使法律無法解決人與人和諧的問題,反過來還可能製 造問題· 以台灣現行著作權法而言,在課堂上放一齣影片,或慶生會唱一 首歌,都可能觸法,這在全世界的立法裡,都找不到這樣的情形,但 卻在台灣出現· 我想台灣人對於法律的疏離,還有待我們更進一步的努力改善· 鍄 蕭蕭 (詩人‧任教於景美高中) 在校園裡生活了二十幾年,對於這個問題有很深的感觸· 以前在校園裡走動的時候,手都一直舉著無法放下,頭也不停的 點,因為許多學生不斷的向你打招呼,說「老師好」,你也要不斷的 回應,氣氛很熱絡·可是現在情況就非常不一樣了,除了任教的兩班 學生外,幾乎沒有人跟你打招呼·按照我在校園任教的資歷這麼久𤦤 (編輯部按︰又是有知名的作家)𤦤,學校的學生應該都認識我,不 可能不知道,都不能得到打招呼的回應,更何況是別的老師了· 校園的情況如此,就可以知道社會的情形了· 以前家中只要煮了比較不常吃、稀奇的菜,就會分送給左右鄰居 共同品嚐,同一鄰里的人,幾乎都可以吃到·常常回到家裡都會發現 有特殊的菜可以吃,媽媽把裝菜的碗拿出,憑著碗的樣子就可以辨認 出是伯伯家的、還是叔母家的,因為太熟悉了,常常可以吃到別人家 的菜·現在大家都住高樓大廈,隔壁家或對面家的人,放鞭炮、辦酒 席了,才知道原來是娶媳婦或嫁女兒·人與人之間的疏離感,可以說 是非常的明顯· 這些現象,最重要的是教育沒有作好·人與人之間應該從打招呼 作起,互相的問好,常說請、謝謝、對不起等·否則在社會上,即使 住同一大樓,都沒有同體感,這是大部份人都可感覺到的·因此在學 校,應該教導學生與老師、與學長、學弟等打招呼,大家互相的問好 、關懷·老師也應主動的與學生打招呼,以身示範愛的交流· 在公車上,坐著的人也可以幫站著的人拿書包,尤其是學生,又 是便當、又是水壺的,加上公車裡人多又擠,舉手之勞,卻可幫忙減 輕別人不少的負擔·這些其實雖都是老調重彈,但都實踐的不是很好 · 現在社會上治安不好,聽女學生說在公車上常會碰到色狼,暴力 滋事、犯罪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因此往往家長就會教導小孩,不要和 陌生人講話,不要接受陌生人的幫忙等·其實不是教導小孩如何保護 自己就可以了,而是要用正確的態度告訴他們,如何轉達自己的意思 又能保護自己, 而不是不和陌生人接觸· 119 由於互相的害怕,才 會造成社會的疏離·像我開車開了二十幾年,從來沒碰過撘便車這種 溫馨的感覺,別人不敢隨便撘陌生人的車,我也不敢隨便讓別人撘車 · 2 雖然大家物質生活充裕後,都會自覺要追求心靈溝通等精神層 次上的滋長,所以家長會鼓勵小孩學音樂、藝術等,但在面對人事的 實際運用時,卻無法受用·因此可以透過社區主義,即聯誼活動來互 相照顧·從這裡開始學習,就會比較敢表達,也可以傳達出正確的意 思來·對於日漸疏離的情況或許可以逐漸改善 ·鍄 顏崑陽(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台灣人的疏離, 這是一個牽涉廣泛的大問題,我在這裏提出幾 個重要的癥結一、價值觀的倒錯簡單而言,我們一般所會面對價值選 擇,有三個方面︰ 1. 道德領域的善 2. 文化藝術領域的美 3. 功利 的互換來往 這三個領域,本來在生活中同時存在,各別出現時,問題很單純 ,但若同時出現時,便有衝突的可能,而有選擇的必要· 而目前時代最大的癥結,是價值一元化的趨勢,也就是在功利的 取向下,簡化了一切的處理問題的態度· 功利本身沒有好壞,但在價值選擇中,若居於一元化的優先地位 ,使其他多元的價值的地位,總是被捨棄,這種功利的價值追求,就 有了「私」,而終至演變成互相鬥爭的局面· 所謂「若以利合,必以利爭」·有了「私」,就擺不平利益分配 的問題,一如孟子所言「上下交征利」,互相競逐功利的結果,建設 性的力量便容易互相抵銷,使立意美善的形式與制度,走向負面運作 的方向,以民主制度而言,若少了互相尊重的民主精神,就會成了一 種鬥爭的工具· 二、認知上的偏狹 整個時代的走向都往專業化前進,其副作用就是「價值重心」因 為專業化的緣故,也容易產生本位主義,而缺乏全盤、整體的觀照· 這種認識上的狹心症,使人與人在儍體間,缺乏互相欣賞的連繫,也 無從去關愛彼此,而其結果,每個人都陷入不能被了解的悲哀,造成 一種互相的挫敗感· 以教育改革來說,學校應該是培養人與人間互相關愛的園地,但 事實上,認知上的偏狹,卻疏離了這種愛的能力·行政人員挫折老師 ,老師挫折學生,而反過來說,學生也在挫折老師與行政人員,每個 儍體都以本位的偏狹在彼此挫折對方,在團體中,個人不感覺到溫暖 、了解與尊重,導致每個人內在發展的不是反省能力,而是苛求別人 的需索,誇張別人的缺點,侵吞別人,打倒別人,不容溫暖的彼此相 待,這樣的疏離,唯有回到人為主體的思考,以愛化解,而不是制度 面枝節的修改,從人出發,才有根本解決的希望· 鍄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