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效應{4}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littlec@Lion (最沒有價值學弟), 信區: Buddhism
標  題: 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效應{4}
發信站: 獅子吼站 (Sat Aug 17 20:35:21 1996)
轉信站: Lion

  4 頁

        在大乘經中,便被稱為菩薩道的行者。著眼於內心的實證,
        乃把持戒的精神,先從內心紮根,其中基本的要求便是落實
        於「空」的理念。後來的人所說,聲聞戒重於身口的行為,
        菩薩戒尤重於心意的行為,因即在於此。例如《小品般若經
        》卷八〈無慳煩惱品〉,謂若菩薩學習般若波羅蜜多,則不
        應生起煩惱心、慳心、破戒心、瞋惱心、懈怠心、散亂心、
        愚痴心。 又說:「菩薩學般若波羅蜜,皆攝諸波羅蜜。 」
        (7) 這是說,菩薩道重於智慧,智慧屬於心的功能,若求智
        慧,先除七種心,雖在七種心之中,特別舉出破戒心,破戒
        以心為重。事實上,既是明言不應生起七種心,七種心的任
        何一種,無一不具有菩薩戒作用了。

            二、菩薩戒的重點及其人間性

            戒的定義既是應作的必須作,不應作的不得作,則不論
        是否以「戒」為名,凡是聖典中提及菩薩「應行」、菩薩「
        不應行」的,均當視作菩薩戒的內容。例如《小品般若經》
        卷六〈大如品〉的末段有云: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若菩薩欲成就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應云何行?佛言:於一切眾生;應行等心
                、慈心、不異心、謙下心、安隱心、不瞋心、不惱
                心、不戲弄心、父母心、兄弟心、與共語言。(8)

            大乘菩薩戒的精神,首重發無上菩提心,菩提心的重點
        在於利濟眾生,故對菩薩的要求,不僅不應自惱惱人,更進
        一步,凡對於任一眾生均應生起利濟之心。若不如此,即與
        菩薩所發的無上菩提心相違。但其雖然如此,仍須與空慧相
        應,故在《大品般若經》卷二十三〈六喻品〉中說,菩薩「
        能具足無相尸羅波羅蜜具足戒,不缺、不破、不雜、不著。
        」因為持戒目的,不為人天褔報,不為二乘聖果,乃為入菩
        薩位,供養諸佛,成就眾生。(9) 此處所云具足戒,不是指
        的比丘、比丘尼戒,而是菩薩應當具足無相戒,所謂無相是
        指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於此四相,不缺
        、不破、不雜、不著、便是具足戒。同品又云:「能具足尸
        羅波羅蜜,已攝一切善法。」 (10) 何謂一切善法?同品的
        說明,是指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
        分、八聖道分、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八背捨、九次
        第定,佛十力、
        ─────────────
            (7) 大正藏八,574 頁中。
            (8) 大正藏八,563 頁下。
            (9) 大正藏八,390 頁中。
            (10) 大正藏八,390 頁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者不殺生  義者不偷盜  禮者不邪淫     (  )    智者不飲酒      信者不妄語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Ξ Origin: 獅子吼站  [FROM: 140.112.211.177]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