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效應{15}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littlec@Lion (最沒有價值學弟), 信區: Buddhism
標  題: 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效應{15}
發信站: 獅子吼站 (Sat Aug 17 20:43:34 1996)
轉信站: Lion


 15 頁

            戒,二受善法戒,三利益眾生戒。」 (68) 又在此經卷
        下〈大眾受學品〉列舉三種戒的內容云: 「攝善法戒,所謂
        八萬四千法門; 攝眾生戒,所謂慈悲喜捨,化及一切眾生,
        皆得安樂; 攝律儀戒,所謂十波羅夷。」 (69) 此中前後的
        次第倒置,攝律儀戒即是自性戒,亦即是十波羅夷,亦即是
        《梵網經》的十重,其持戒功德在於有心,由於心無盡,戒
        亦無盡,故稱為「十無盡戒」。(70)

            《瓔珞經》模倣《優婆塞戒經》卷三所說,三歸五戒得
        一分、少分、多分、滿分受戒,所以此經對於受戒多少的尺
        度,極為寬大,〈受學品〉有云:「有受一分戒,名一分菩
        薩,乃至二分、三分、四分,十分名具足受戒。」 (71) 十
        分即指十無盡的十條重戒,可以隨分隨力,隨各人所願所能
        而想受幾條即受幾條。

            《瓔珞經》的受戒及持戒也極簡易,若於諸佛菩薩現在
        前受,得真實上品戒; 諸佛菩薩滅後,請法師授,是中品戒
        ;佛滅後千里內無法師時,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胡跪合掌自
        誓受。 (72) 在《梵網經》亦許自誓受,但須禮佛懺悔要見
        好相,始為得戒,此經則未說要見好相。受戒之後,一受永
        受,有受法無捨法,雖犯戒不失戒,且云:「有戒可犯名菩
        薩,無戒可犯是外道。」犯了十重禁戒,雖無悔法,但得重
        受;八萬威儀,皆名輕戒,犯了戒若對一人懺悔,即可滅罪
        。 (73) 若依近世學者大野法道等所說,《瓔珞》及《梵網
        》是中國本土的產物,《瓔珞經》極富彈性,能高則高,不
        能高則低,能受一戒也算菩薩,能持一時也有無盡功德。

        五、涵攝的三聚淨戒

            從印度傳譯成漢文的經論之中,敘述三聚淨戒的戒相條
        文,而能具體化的,應該是《瑜伽師地論》,以及從其中抽
        拔異譯的《菩薩地持經》及《菩薩善戒經》。 (74) 所以也
        是中國漢、藏兩傳菩薩戒的主要根源,因為此三經論是綜合
        了大乘戒學,而以三聚淨戒
        ─────────────────
            (68) 大正藏二十四,1019 頁中。
            (69) 大正藏二十四,1020 頁下。
            (70) 大正藏二十四,1020 頁下~1021 頁上。
            (71) 大正藏二十四,1021 頁中。
            (72) 大正藏二十四,1020 頁下。
            (73) 大正藏二十四,1021 頁中。
            (74) 《瑜伽師地論》共一百卷, 其本地分中菩薩地之
                 一部分,由北涼曇無讖譯為《菩薩地持經》,通
                 常稱為《菩薩戒經》,也有稱之為《菩薩地持論
                 》的。又由劉宋求那跋摩譯為《菩薩善戒經》。
                 討論三聚戒的四重四十二輕戒者,乃為《瑜伽師
                 地論》卷四十至卷四十二的《戒品》。

                                  16 頁

        作為三大綱領,統攝全部。

            釋迦佛陀住世之際,除了為七眾制戒律,並未特為菩薩
        制戒,釋迦佛陀所制七眾戒律,被後人結集成為毘奈耶藏,
        以示有別於經藏。至於條文的菩薩戒,起初散見於各種大乘
        經典,後由彌勒菩薩為無著菩薩綜合說出三聚淨戒,屬於《
        瑜伽師地論》的一小部分,由譯經大德抽譯為漢文,即以經
        名,如《地持經》。此在《瑜伽論》卷四十以及《地持經》
        卷五即有明示:

                此事起善薩戒,佛於處處修多羅(經)中說,律儀
                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善薩律儀戒攝。此是善
                薩摩得勒伽(論)和合說。(75)

            因為《地持經》的原本是《瑜伽師地論》,我們不妨先
        從《瑜伽論》所介紹的三聚淨戒,予以探討。

            《瑜伽論》的「戒波羅蜜」共有九種戒相(即是九種內
        容故有九種名稱), (76) 其中第二戒相的「一切戒」項下
        ,廣說菩薩戒而云:

                云何善薩一切戒,謂善薩戒略有二種,一在家分戒
                ,二出家分戒,是名一切戒。又即依此家出家二分
                淨戒,略說三種: 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
                有情戒。(77)

            這裏已點出了三聚淨戒是在家出家均能應分受持的菩薩
        戒。至於何謂「律儀戒」?

            謂諸善薩所受七眾別解脫律儀,即是苾芻(舊譯比丘)
        戒、苾芻兄戒、正學戒、勤策男(沙彌)戒、勤策女戒、近
        事男戒、近事女戒。如走七眾,依止在家出家二分。(78)
        ────────────
            (75) a.《瑜伽師地論》卷四十(大正藏三十,917頁上)。
                 b.《菩薩地持經》卷五(大正藏三十,917頁上)。
            (76) 《瑜伽論》的九種戒相是: 自性戒、一切戒、雖
                 行戒、一切門戒、善十戒、一切種戒、遂求戒、此
                 世他世樂戒、清淨戒。(大正藏三十,510 頁下)。
            (77) 大正藏三十,511 頁上。
            (78) 大正藏三十,511 頁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者不殺生  義者不偷盜  禮者不邪淫     (  )    智者不飲酒      信者不妄語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Ξ Origin: 獅子吼站  [FROM: 140.112.211.177]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