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覺支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iuo@Feeling (曉逸), 信區: Buddhism
標  題: 三十七道品講義--喜覺支
發信站: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Mon Oct 30 08:46:35 1995)
轉信站: Feeling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卍                                        卍
             卍        三  十  七  道  品  講  義      卍
             卍                                        卍
             卍                        釋  證  嚴  著  卍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
             □                                        □
             □       第   三 、    喜    覺    支     □
             □                                        □
             □□□□□□□□□□□□□□□□□□□□□□


       人心有時候會失去正念,連佛陀在世時,有一些初出家的比丘都會心念不能堅固

   ,意志動搖,何況是距離佛陀將近三千年後的今日!人的心念是否永遠可靠呢?世間

   一切萬法不是永恆不變的,而我們自己的心念更是時常變動,所以大家必須非常謹慎

   。我們學法、擇法、努力精進,若能得到正法,適合自己的根機又配合時機,兩者互

   相契合,就能得到法喜。



         『 喜 即 歡 喜 , 謂 心 契 悟 真 法 , 得 歡 喜 時, 善 能 覺 了 。

            此 喜 不 從 顛 倒 法 生 , 住 真 法 喜 ,故 名 喜 覺 分 ;

            又 名 善 覺 支。 心 得 善 法 , 即 生 歡 喜 。』


       「喜即歡喜,謂心契悟真法,得歡喜時,善能覺了。」───我們有心求法、學

   法,有時候會生煩惱心,在未知佛法、未求佛法之前,雖然在迷茫中醉生夢死地過日

   子,反而不覺得有煩惱。因為這是煩惱中的煩惱,所以不覺煩惱,是凡夫中的凡夫,

   故不知凡夫的愚癡;若能認清這些都是愚鈍、愚癡的行為,就會覺醒並尋找覺悟的真

   理。

       在追尋的過程中,可能會有成千上萬的宗教教育讓我們選擇,千頭萬緒,到底什

   麼樣的法才是正確無誤的真理?在不得明辨之時,當然就會有煩惱。我們若能在煩惱

   中得到真理,則能去除煩惱,法喜充滿,得到解脫。

       何謂真理?理與事能配合,事理相融,才是真正的道理。有理缺道,那也是行不

   通,學佛者像個迷路的人,想找尋正確道路,若能真正找到這條正路,就會覺得有信

   心,不會再倉惶失措、憂慮恐懼。如果我們站在起點,邁開大步向前行,心情會更加

   安定平穩,因為我們所走的方向正確,不會再迷失,而且內心會產生一種永無歇止,

   不斷精進的意念,此路途上的風光更能令人感到一份踏實的歡喜。所以說,「心契悟

   真法」。所謂的真法,是有理有道的。世間有許多虛無的法理,聽起來非常深奧,令

   人難以了解;難解就難行,難行難解就是虛渺,所以有理也行不通,這不是真正的妙

   理,只是在文字上撰寫記載的文學。

       有些人無法真正了解何謂「佛道」,所以對佛教產生兩種誤解───一種是形象

   的曲解:有些佛教道場常常舉行法會,配合時節而有各種禮佛、拜經、拜斗、點燈‧

   ‧‧‧等儀式,一般人不知其所以然,就將佛法與社會民間信仰混為一談,把佛法曲

   解為迷信。這就是因為佛教道場形象,而引起人們對它的誤解。

       另一種是學術上的曲解:一些有智識的人,將佛教經典文籍做一番研究,愈深入

   探討,就愈覺佛法的深奧;愈覺深奧,就愈認為這不是人的能力所能辦到的事,所以

   就對佛教敬而遠之,覺得佛教的道理太高深,而佛陀的人格已經脫離了人間現實的生

   活。雖然佛陀的教理多麼好,他們還是認為這不是人所能做到的,因此敬而遠之。

       有心求法的人,大致有此兩種類型的心態,想選擇佛教為終身的志業,卻猶疑不

   決、徘徊不前。若是誤解佛教只是為生活而舉辦法會,他就會卻步了;或是想全心研

   究佛法,又覺得佛教的法理深奧高遠,敬而遠之,這樣是不是很煩惱呢?



                   § 佛  教  精  神  的  復  古 §


       佛教是人生最平實的教育。有一天,我們一位委員帶她先生來書房裏和我談話,

   我問他:「太太最近來醫院當義工,是否給家裏帶來許多不便?」他回答:「家裏固

   然需要太太,但是社會更需要她,在家裏她照顧我一人和幾個子女的生活,在外面卻

   可獻給這麼多需要幫助的人,非常值得啊!」我稱讚他真是功德無量,他答:「師父

   ,這要感謝您讓我看得開,過去太太信佛我很反對,而且不只是反對,我覺得佛教根

   本是迷信,我反對她如此迷信使全家陰霾重重,夫妻、母子之間,似有一種無形的隔

   閡存在。」

       我問他現在的情形如何?他說:「完全不一樣了,撥雲見日,這些陰霾完全排除

   ,只要是來『慈濟』,我和子女們都舉雙手贊成,我更覺得太太能為『慈濟』、為人

   群獻出愛心,實在是很光榮!因為太太受了『慈濟』的教育,她會安排自己的時間,

   在離開家的前幾天,必定會把家事處理得有條有理;從慈濟回來後,她就會一五一十

   地告訴我,師父開示什麼,說了什麼‧‧‧‧,使我們家充滿著『慈濟』精神與宗教

   氣氛。」

       我心懷感激地說:「真難為你了,能夠有如此深刻的體會,如此支持我,『慈濟

   』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要感謝委員的努力之外,我更感謝委員們的先生,因為,我固

   然很需要委員的幫忙與支持,但我更顧慮到她家裏的人是否肯諒解、肯鼓勵、肯合作

   。」他說:「應該是我們要感謝師父。師父倡導正信的佛教,提昇佛教的教理,使人

   們對佛教的看法完全改變,使全家人的信仰一致,所以,應該是我們感謝師父。」

       我說:「錯了,我只是復古───回復到佛世時代的佛教而已。因為今日的『慈

   濟精神』,完全是佛陀在世時的教育內含,佛陀在人間教導眾生,是日常生活上人性

   的教育,他教育弟子如何做人、如何接物處事,他教人接物的方法是減輕物欲,待人

   的原則是看開人我之間的是非,這就是心靈的修養。佛陀帶著弟子到處受供,四處說

   法,配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及生活形態來教導眾生。」

       「而今日的『慈濟』也是以現在社會的背景、形態及需要,來啟發人心,使人人

   看開物質的享受,啟開良知、發揮人性愛的光明,這就是『慈濟』以佛教精神從事社

   會工作的功能。所以,並非我有多能幹,我只是復古,回復佛世時的生活與教育,闡

   揚原始的佛教精神而已。」

       學佛要注意道與理、人與事,道理與人事必定要圓融。若有理而無道,只說出理

   的原因,卻不開通道路來行走,就無法真正體會「理」的境界;若能真正身體力行,

   才能欣賞沿途的風光景色,而心生歡喜。所以說:「得歡喜時,善能覺了,此喜不從

   顛倒法生,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

       我們體悟真法時,能得到歡喜,甚至能體會出這種歡喜心絕非顛倒法所生,而是

   正法所生的法喜。「正法」,過去我曾說過「八正道」,在講七覺支之前也解釋過「

   五根」、「五力」、「四正勤、四如意足、四念處」,這些法都是佛法的根本,是佛

   法中的正道。我們若能深刻體悟這些理法,並能與日常的生活融合,就稱為「正法」

   。

       我們平時的生活、行為舉止,若能與這些道理相融合,就不會起煩惱,甚至會產

   生歡喜心,這就是「住真法喜」。像我剛才說的那位岩委員的先生,雖然他口頭上不

   曾掛著───我是佛教徒、我要去打佛七、拜佛、研究佛法‧‧‧‧,但卻非常快樂

   歡喜,他深深體會佛法原來就是這種形態,自從他太太認識「慈濟」後,帶回「慈濟

   」的教育,使他感受到佛教的道理而起歡喜心,並且願意讓太太花半個月的時間來花

   蓮,半個月留在家裏,而在家裏的半個月內,還必須時常外出收「慈濟」的會費。

       像他這樣就稱為「妻子施」───太太的布施,他不把太太佔為己有,而且鼓勵

   妻子從事正確的興趣與工作,使妻子的良能發揮更大的作用,他所得到的就是心靈上

   的法喜。又如大家在精舍裏忙碌地工作,無一時一刻停止歇息,卻都沒有厭煩懊惱,

   而且做得非常歡喜,這也稱為「法喜」。




                    § 以  人  事  自  我  磨  練 §


       雖然我自己身心憔悴,但是一看到醫院中的患者得救,我便無比歡喜,忘記疲勞

   與辛苦。有一天我到醫院的復健室慰問病患,有兩位老人在做復健治療,其中一位是

   我們委員的公公,從台東來到這兒醫病。聽說這位老先生的脾氣很不好,罹患中風、

   行動不便,家人對他百般照顧,卻又無可奈何,最近乃送他來這兒做復健治療。

       第一天進入復健室,醫師指導他如何提腳、放腳,如何用手握住鐵桿,才能站得

   穩,他完全不和大家合作,到後來甚至發脾氣,對妻子和兒女說:「我要回家了!我

   不做不行嗎?」大發雷霆,並強行要出院。

       另一位在復健科的老先生,他妻子正好在那裏幫先生做復健工作,看到這位老先

   生要出去,就跑到外面把他拉回來,對他說:「你不能回去,你一定要留下來做復健

   治療。」這位老先生正怒氣沖沖,她也不管他發脾氣,仍繼續說:「你不知道,患這

   種病一定要復健,你看看我先生,他在病床上躺了兩年,連大小便都不會,也不會端

   碗吃飯,所有的生活起居都必須由我來照顧,我就這樣侍奉他兩年,兩人都覺得很苦

   。但是他來到這裏之後,短短半個月的時間,他已會坐輪椅,能從床上坐起來了!」

       這是事實。他已在床上癱瘓了兩年,愛妻愛子每天幫他料理大小便,吃飯時必須

   一口一口地餵他。他來這兒後,躺在病床上聽從復健醫師的指導,如何起床、要用什

   麼姿勢與方法,他都非常合作,兩個禮拜之後真的就能起床了。我看見他自己起床,

   旁人稍微扶持,就能坐到輪椅上,而且還用雙手操作輪椅;我也看到他家人妻小那種

   快樂、興奮的神情,我當時那種喜悅是無法用言語形容的‧‧‧‧‧。

       這位從臺東來的老先生,就這樣被她硬拉回來,無可奈何地繼續接受治療。結果

   ,入院第三天,他竟然能手握床兩邊的鐵桿了,復健醫師又抱住他的腰部,教他把左

   腳抬高、再抬高,然後數一、二、三、四、五,才叫他把腳放下來,我在旁邊幫著數

   一、二、三,數到四的時候,叫他還不能放下來,他的腳在空中停留一下,我就說:

   「好───放下來」看他好像做得很吃力,幾乎要發脾氣,我趕緊稱讚他:「老先生

   ,你好棒,不久你也會和那位老先生一樣活動,你進步很多了!」他聽了非常高興。

       我看到醫院那些逐漸康復的病患,常常覺得非常欣慰,這應該可以說是「法喜」

   。雖然過去如此辛勞、忙碌、身心憔悴,為了「慈濟」的工作、為了建院計畫,盡管

   有許多人與事的紛擾,但是一看到這些病患離苦得樂,就覺得無比歡欣,這種快樂的

   回收,就叫做「法喜」。

       我認為學佛就是要發揮這種功能,人應該不怕辛苦,如此才能為大家服務,使許

   多人得到快樂,看到眾人得救、皆大歡喜,內心的那份法喜,不是單從文字上去了解

   就能體會的。若從文字上了解而得到快樂,則碰到現實中的人事問題時,還是會生煩

   惱心,我們若能以真正的人事自我磨鍊,以勇氣衝破障礙,而使別人快樂、得救,那

   種心靈上的喜悅,不是言語所能形容的;所以說「住真法喜,故名喜覺分」。




                    § 心  得  善  法  即  生  歡  喜 §



       在佛法中如果能得到歡喜心,則是在正法中。如何得到正確佛法的真理以及真正

   的歡喜?

       「心得善法,即生歡喜。」───喜覺支也是親身接觸並體會佛法後所得的真理

   。我說過,只了解文字上的理論,卻無法在日常生活中親身體會,就不會得到真正的

   歡喜。

       我們平時所學的理法,一定要用在日常生活上,也就是要學以致用。例如慈濟團

   體裏本來有許多家庭,妻子信仰非正信的佛教,使先生無法接受佛教形態,造成家庭

   中信仰觀念的分歧。等到他們接觸慈濟以後,妻子便改變其作風,加強對佛法精神的

   了解及對家庭的關懷,對丈夫體貼入微,並以佛陀的大智慧教育子女,使家人在宗教

   信仰上的疑霧完全解開。在我們慈濟的團體裏,可以說許多家庭都是接觸佛法的真理

   、體會慈濟的精神後,而感到法喜充滿。

       修行並非逃避現實、離開人群。修行應該忘記自己的利益得失,不計較自己是否

   能解脫,總是以眾生為重,關心眾生是否能離苦,這樣才是真正學佛的精神。我們每

   個人的身體都有活動的功能,每個人的心靈都有純良的良知,我們若能為眾生獻出自

   己身心的光明,發揮良知與良能,則有無數苦難的眾生可以得救。

       「心得善法,即生歡喜。」───這裏所謂的「喜覺支」,是說我們深深體會到

   這段期間內,所走的那條路正確無誤,就必然會心生歡喜,非常高興。在佛法中,若

   只有文字上的研究與口頭上的辯論,絕對無法發揮任何功能,所以我們若想真正得到

   心靈上的法喜,必定要身體力行。「心得善法,即生歡喜」,這就是我們得到善法後

   ,心靈中所產生的歡喜,這種歡喜需要長久心來孕育培養,不可一暴十寒。我們若有

   純良的種子,一定要把握因緣時機,趕緊種入土中,並且要有充足的陽光、水分、土

   壤、空氣,才能成長。若一天拿出來曬,十天放置在陰暗處,即使是再優良的種子,

   也無法發芽生根,茁壯起來。

       例如松柏,是最健壯的木本植物,許多人將它移植用做盆景,當成室內的擺飾。

   松柏之類的盆景看起來非常蒼翠美麗,氣勢壯觀,但是不久之後,根就敗壞了,松針

   枯黃掉落,懨懨無生氣,這就是表示樹的氣沒有得「緣」滋長,所以會慢慢衰敗。

       我們學佛就是要把握因緣,好好保護善的種子,有好的因緣與善的種子,「根」

   、「力」才能健全。




                    § 菩  薩  精  神  永  不  退  轉 §


       我雖然出家二十多年,至今仍然道心堅固,心不厭煩、志不退轉,就是有歡喜心

   在支持。這份歡喜心從何而來呢?

              『 初  聞  師  訓 : 為  佛  教 、 為  眾  生 ,

                 即  生  歡  喜 , 終  此  生  而  不  忘 。』

       我常說:「為佛教、為眾生。」當初我師父就是教誡我這兩句話而已。我出家時

   經過許多波折,入戒場找不到師父,又出戒場,直到要封堂時才找到師父,在非常短

   促的時間內禮印順上人為師。師父只以這短短的兩句話勉勵我:「你既然要皈依我,

   就是我們師徒之間的因緣殊勝,由於時間不多,所以你要謹記我給你的兩句話───

   『為佛教、為眾生』!」

       這就是今日慈濟二十幾年前的種子(因),我尊奉師訓,拳拳服膺,常常把這兩

   句話牢記在心裏,時時刻刻以這兩句話發揮大功能。不斷地發揮、不斷地連接,所以

   有今天的成就。

       這就是學佛的選擇,選擇正道之後,一定要拳拳服膺。我既然下定決心,則終此

   生皆不忘師訓,即使這一世「分段生死」的壽命結束,也不會忘記時時「為佛教、為

   眾生」,常常生歡喜心。有歡喜心,情願為眾生,情願為佛教,則志不退轉、心不厭

   煩。靜思精舍早會前唱的「慈濟頌」,其中有「菩薩精神永不退轉」、「菩薩精神永

   不厭倦」的句子,這就是真正的歡喜心!




                    § 人  格  若  成  佛  道  則  圓 §


         『 智  信  者  深  體  佛  法  之  精  神 ,

            迷  信  者  曲  解  宗  教  之  美  意 ,

            迷  則  在  宗  教  枝  節  上  獲  得  幻  象 ,

            產  生  無  數  煩  惱 ,

            故  迷  信  不  如  無  信 ,

            信  必  須  智  信 。』


       學佛一定要學得「轉迷為智」,不可「以迷入迷」。「智信者深體佛法之精神」

   ───我們常會說自己是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會選擇進入宗教之門,並且自認自己

   的智識比別人超然。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應該深刻體會宗教的精神,我常說佛陀示

   現人間,不是叫人離開人性,而是要回歸佛性。

       現在有許多人信仰佛教,卻誤解佛陀的教法───人人都說世間無常苦空,所以

   要趕快修行,脫離六道輪迴;以為入深山隱居修行,或是出家進寺院求道,才能夠脫

   離生死,這都是錯誤的觀念與思想。佛陀示現人間,目的是要教導眾生離開凡夫心,

   回歸清淨無染的佛性。

       我常說:「人之初、性本善」,人最初的善心、赤裸裸的本性,就是佛性,也可

   以說人最初的第一念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良的,而眾生心是受污染的習性,

   眾生包括在六道之中,佛陀就是要教我們離開眾生心。所謂六道,乃天、人、地獄、

   餓鬼、畜生、阿修羅,佛陀教我們遠離三惡道內的眾生心,回歸到人之初的本性,人

   性若成就,則佛性圓滿。有句話說:「人格若成,佛格則圓。」這就是佛陀教導我們

   的精神,所以智者要深體宗教之精神。

       「迷信者曲解宗教之美意」───迷信的人常常曲解宗教高超的意義。佛陀設教

   於人間,以超然的教育引導眾生,眾生卻常曲解教義,在旁門邪道中打轉翻滾,無法

   走出一層封閉的硬殼,像蠶一樣,做繭自縛,這就是迷信者。

       佛陀出現在人間的目的,是教育我們如何做人,佛教的精神是要我們去掉消極的

   態度,邁向積極的人生,現在的佛教徒卻將其目的與精神都曲解了,大部分的人捨離

   積極的人生,走入消極的地方,這種情形若再繼續發展下去,整個佛教的思想都繪消

   極化。宗教必須在人間發揮效用,我們身為佛教徒,若給宗教帶來陰森森的消極形象

   ,就像草木在冬天受到風霜雪凍,無法欣欣向榮。

       身為佛弟子,應該掃除陰冷的氣氛,帶來春的氣息,我們要有溫暖的心、溫暖的

   手,創造積極的佛教,應該深深體會佛陀創教的精神,不可曲解佛陀示現人間的美意

   。

       「迷信則在宗教枝節上獲得幻相,產生無數煩惱,故迷信不如無信,信必須智信

   。」───迷信的人信仰宗教都追求幻相,這就是思想分歧,好像一棵壞的樹,枝葉

   蔓生,雜亂無章,我們若要照顧好這棵樹,就應該將分歧的枝節修整完美,使樹幹健

   全生長。

       現在的信佛者或信仰其他教派之人,卻都自以為是要來信佛、坐禪、念佛‧‧‧

   ,說自己坐禪時看到什麼境界,得到很好的功夫,已經進入解脫的境界‧‧‧,精神

   完全執迷在其中。這就是在宗教枝節上獲得幻相,這是很危險的事。

       其他宗教的信徒也是如此,以其信仰為終生的精神依靠,並不講究自己的行為如

   何,以為信了就能上天堂,若無信就會墮入地獄,心生惶恐畏懼而盲目信從,像這樣

   就是宗教枝節上的幻相。

       我相信正確的天主、基督等宗教,只不過在人間設方便教,引導人們建立博愛的

   精神,但是人們卻無法體會其意義,捨本逐末。佛教徒也是一樣,佛教三藏十二部經

   ,千經萬論,無不是要引導眾生走入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精神,而眾生也常將

   它曲解。這就是迷信之人在宗教枝節上得到幻相,只想求自我的解脫,而無法深體宗

   教本身的中心精神。



                    § 迷  信  不  如  無  信 §


       有位小姐來到精舍,和我到醫院參觀之後,一再對我說:「感謝師父,感謝師父

   的指引。」這位小姐就是在出家或在家修行的抉擇間,徘徊猶豫了七、八年。想出家

   修行,卻看到許多令她失望惶恐的事;不出家又覺得很不情願,因為人身難得、佛法

   難聞,既得人身又聞佛法,不出家學佛實在是一大憾事。

       所以這七、八年的時間裏,她一直很苦惱,不知如何是好,但是如今她卻告訴我

   :「很感謝師父,我這兩天聽了師父的幾句話,已經把這七、八年的煩惱完全棄除了

   ,我現在已經了解並體會到佛教真正的道理是什麼,知道如何取捨,知道從今以後要

   選擇那一條路,現在我覺得心中很坦然,很很快樂。」

       這就是法喜,真正體會佛法正道時所得到的歡喜,她能將七、八年的煩惱一掃而

   空,是因為已棄掉迷執,體會正法。過去她在宗教枝節上取幻相,現在才知道自己追

   逐的都是幻相,也了解何謂正信的佛教,並且體悟正法而很歡喜心,真是令人覺得無

   比欣慰。

       人在迷信中得到幻相,自然會產生無數煩惱,在幻相中不停地追逐,更是苦惱,

   這就是所謂的「捕風捉影」;怎麼捕捉,怎麼付出,都無法求得一項真實之物,當然

   是非常痛苦,所以說,迷信不如無信。

       我常常告訴大家,與其迷信不如無信,若要信則應該智信,絕對不可捕風捉影。

   因為我們無法捕捉到風或影,一天到晚忙忙碌碌,一直想捕風捉影,根本就是徒勞無

   功,那何不放棄這種追求的煩惱,回到現實生活,踏踏實實地面對真正的人生,獻出

   我們的良知、發揮我們的良能。若能如此,即使再辛苦、再忙碌地付出,所得到的也

   永遠是甜蜜快樂的感覺。





--
        卍卍卍卍 願 消 三 障 諸 煩 惱  卍卍卍卍
        卍卍卍卍  願 得 智 慧 真 明 了  卍卍卍卍
        卍卍卍卍  普 願 業 障 悉 消 除  卍卍卍卍
        卍卍卍卍  世 世 常 行 菩 薩 道  卍卍卍卍
Ξ Origin: 中興大學天樞資訊網  [FROM: 140.120.149.142]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