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根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iuo.bbs@bbs.nchu.edu.tw (曉逸), 信區: Buddhism 標 題: 三十七道品講義--念根(1) 發信站: 中興大學計中 BBS 站 (Tue Sep 5 12:16:50 1995) 轉信站: Feeling!news.nchu!nchu □□□□□□□□□□□□□□□□□□□□□□□□□□□□□□□□□ □ □ □ 三十七道品講義 -- 五根(念根) □ □ □ □ 證嚴上人 講 □ □ □ □□□□□□□□□□□□□□□□□□□□□□□□□□□□□□□□□ 『謂仁念正道,一心觀想,不令邪妄得入,是名念根。』 我們一切的舉動都是出自於內心的一「念」,對於喜歡做的事,心中一 念就能推動身體去行動,我們若能常常培養一份仁德之心,我們的念就能時 時在正道中。大家要專心一意,好好地觀想:仁者人也,身為一個真真正正 的人,與禽獸之間的差別便是在此「仁」字。佛陀示現人間是為了救濟眾生 ,「眾生」不只是指人而已,其他的畜生類也是眾生之一,我們人類是各種 蠢動含靈中的一種,所以孟子說:「人之異於禽獸者,幾希。」他認為人異 於禽獸的沒有多少;說句更坦白的話,就是說人與禽獸實在很類似,差不了 多少,能異於禽獸的沒有幾人。 而佛陀來世間教育人們,就是希望人們能夠遠離禽獸之心,返回原來的 人性。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說每個人生下來時,本性都是 非常善良的,善性就是仁心──仁愛的心;有善的性,就有仁愛的心。只可 惜我們從小生長在人世間,受到種種雜念、物欲的引誘,使心中的仁念逐漸 地淡泊了;欲心侵佔仁心,欲念代替了仁念;欲心逐漸增強,因此仁念就慢 慢薄弱了。 所以,我們現在學佛,最主要的是希望我們能「反觀自性」。平時我們 的心都是向外追逐,在社會上追逐人我是非及五欲,人性一直散放在外界, 無形中與禽獸之性混在一起。佛陀來人間就是要教育我,返回「人之初,性 本善」的這份良知和靈性,希望我們心存仁念(仁愛的意念),時時走在正 道上,常常一心觀想,這就是「反觀自性」。 我們若能時時刻刻反省自我,好好來「反觀自性」,邪妄的念頭自然不 會侵入自性。這裏所謂邪妄的念就是欲念、無明的念、人我是非的念,我們 若能一心觀自性,自然會看開人我是非,心無私念。無私念就不會分別人我 ,就不會生出是非,所以說「不令邪妄得入」。若能如此,就能時時保持觀 照仁念之心,此即稱為「念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治心守意於未萌 □ ~~~~~~~~~~~~~~~~~~~~~~~~~~~~~~~~~~~~~~~~~~~~~~~~~~~~~~~~~~~~~~~~~~ 過去的聖人非常謹慎注意自己的心志,所以能治心於未萌──在惡念還 未生起之前,就要善加治心,保護心念,並且防情於未亂───好好預防情 緒的動亂。若能如此,就可以稱為「覺有情」────「菩薩」了。 所以,賢哲「有終身之憂,而無一朝之患」。古聖先賢有一輩子的憂慮 ,卻沒有一日的錯誤;這裏所謂的憂慮,是說賢哲之人非常謹慎,不敢稍微 放鬆心志,時時戰戰兢兢,保護自己的心念。所以說,古之聖賢有終身之憂 ,這個「憂」是「憂道不憂貧」───只憂慮自己是否終身都能行於仁道之 上,而不煩惱自己今日是貧窮或是富有。人如果憂慮自己失去正道,自然會 謹慎小心,而不致發生錯誤。 總之,請要多多小心,專心一意,要有這份仁心正道,一心觀想,不令 邪妄得入,此即是「念根」監固。萬法皆出於一念,所以我們必須時時注意 自己的心念,先賢治心之道,是在於未生惡之前令其不生;對於感情,也是 在情緒未亂之前防患未然。總而言之,學佛也是一樣,必須時時刻刻保持警 惕,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慈青悲智行 聯誼起慧根 □ □ □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