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效應{13}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littlec@Lion (最沒有價值學弟), 信區: Buddhism 標 題: 從三聚淨戒論菩薩戒的時空效應{13} 發信站: 獅子吼站 (Sat Aug 17 20:41:39 1996) 轉信站: Lion 13 頁 《菩提道次第廣論》( Lam Rim Chen Po )之中, (55) 幾乎處處提獎七眾律儀,而且要求得極其懇切。 該書 將律儀分作三等的三類,1. 最勝別解脫律儀,2. 菩薩律儀 , 3. 金剛乘律儀。 (56) 他說: 「自須先生清淨戒力」 (57) 並謂:「護尸羅 ( 戒 ) 非唯為自佈畏惡趣, 及唯希 望人天盛事,當為安一切有情於妙尸羅。」 (58) 他依〈菩 薩地〉主張以七眾別解脫律儀而住菩薩律儀,所以特別強調 : 「若執別解脫律是聲聞律,棄捨此律開遮等制,說另學餘 菩薩學處,是未了知菩薩戒所有扼要。以曾多次說,律儀戒 是後二戒 ( 菩薩戒及金剛乘戒 ) 所依根本及依處故。 」 (59) 以上所舉是藏傳佛教在戒律方面由約而繁的資料。然到 晚近以來,不論南傳、北傳、漢傳、藏傳,各系佛教,由於 時代環境的變遷,在戒律的持守方面,再度產生了問題。僅 有日本佛教,從繁而約之後,未再由約而繁,他們所稱的「 圓頓戒」 (60) 或「禪戒一如」 (61) 均與七眾律儀不相關 涉。 四、彈性的三聚淨戒 「三聚淨戒」的名稱,出於印度翻成漢文的經典者,最 早的一部是由玄奘三藏於西紀 649 年譯出的《最無比經》 (62),現收於大正藏經第十六卷。在該經之末段,兩次提 ────────────── (55) 《菩提道次第廣論》共二十四卷, 西藏宗喀巴造 , 法尊漢譯,1935 年初版,1981年7月台灣佛教 書局再版。 (56) 《菩提道次第廣論》卷一,8 ~ 9 頁。 (57) 同上書卷十一,310 頁。 (58) 同上書卷十一,311 頁。 (59) 同上書卷十一,313 頁。 (60) a. 日本的圓頓戒,乃指捨棄比丘律儀而受菩薩律 儀, 是由比叡山延曆寺的最澄於日本弘仁九 年(810年 )向其弟子們宣告:「我宗學生, 當為國家,山修山學,利益有情,興隆佛法, 自今以後,永乖小乘威儀,自作誓願,棄二百 五十戒,依菩薩威儀,開大乘戒。」他又說: 「釋教之中,出家二類,一小乘類,二大乘類 。」他的延曆寺派,則「永為大類,為菩薩僧 」。何謂小乘類及大乘類? 他說:「一者大乘 大僧戒,制十重四十八輕戒,以為大僧戒;二 者小乘大僧戒,制二百五十等戒,以為大僧戒 。」大乘大僧於得度之時「授圓十善戒,為菩 薩沙彌」,得度當年,再「授佛子 (梵網) 戒 ,為菩薩僧。」(以上均見於□善之助著《日 本佛教史》第一卷 274 ~ 280 頁 )。 b. 參考韓國蔡印幻著《新羅佛教戒律思想研究》 (1977年7月東京國書刊印會發行)595 頁。 (61) 佐藤氏《中國佛教における戒律の研究》第十七章 所介紹的道元禪師戒律觀。 (62) 《最無比經》一卷,玄奘於貞觀 23年(649)譯出。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仁者不殺生 義者不偷盜 禮者不邪淫 ∣ ( ) ���� ▕ 智者不飲酒 信者不妄語 ∣ (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Ξ Origin: 獅子吼站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