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進根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iuo.bbs@bbs.nchu.edu.tw (曉逸), 信區: Buddhism
標  題: 三十七道品講義--精進根(1)
發信站: 中興大學計中 BBS 站 (Tue Sep  5 12:12:41 1995)
轉信站: Feeling!news.nchu!nchu

□□□□□□□□□□□□□□□□□□□□□□□□□□□□□□□□□
□                                                              □
□               三十七道品講義 -- 五根(精進根)               □
□                                                              □
□                                               證嚴上人  講   □
□                                                              □
□□□□□□□□□□□□□□□□□□□□□□□□□□□□□□□□□

    『謂既信四念處正觀,及助道善法,倍策精進,勤求不息,是名精進根
。』

    「精進」,所謂「精」即精粹而不雜,「進」乃前進不退;專心一意前
進就是精進,「專」是心無雜念。我們必須選擇正確的道路,而修行即修道
,也就是走路的意思。佛陀講經便是講「道」,道就是路啊!我們既然在這
條道路上修行,就是跟走路一樣。一個人的雙腳若很健壯,則可以行走長遠
的道路,而且可以走的非常安穩。

    走路,必須在前腳落地時,放開後腳,否則無法前進一步。一個人在日
常生活裏必定要「行茲在茲」──作任何事都要專心一意於正在進行的事上
,無論是說話、走路‧‧‧‧‧都必須專一心思,貫注精神。總而言之,言
談語默、舉手投足,一定要專心。「前腳走、後腳放」的意思就是說:昨天
的事就讓它過去,要把心神專注於今天該作的事上。如果還不斷地回顧或懷
念昨日之事,就叫作雜亂心,也可稱為煩惱心。若能將心念放在今日此時此
刻,則稱為專心正念,如此就可以進步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說食數寶奈餓何                         □
~~~~~~~~~~~~~~~~~~~~~~~~~~~~~~~~~~~~~~~~~~~~~~~~~~~~~~~~~~~~~~~~~~

    修行最主要的目的,無非是要修得我們這一念心能專一不散亂,所以想
要更加精進進步,就必須先修專心之念。做事業的人,定要專心做事業,積
極發展才能成功;求學者更要專心唸書,學業才會進步;而道業要想有成就
也是一樣,能然必須靠專心,絕對不可能有你修我得的道業。

    佛陀在世時阿難陀尊者有一天問佛陀說:『佛啊!我是您的弟弟,也是
您的弟子、您的侍者,我每天跟隨在佛陀的身邊,我什麼時候才能夠智慧開
竅?什麼時候才能與佛一樣呢?』佛陀手捧著缽,沿路托缽得了一些飯,就
和阿難坐在一棵大樹下,一面拿起缽,一面叫阿難看,便開始吃飯了。佛從
阿難問話開始,到佛陀吃飽飯為止,都沒有回答任何話。吃飽飯後,他就跟
阿難說:『阿難啊!我現在吃飽了,而你飽了嗎?』

    阿難回答:『佛陀!我還沒吃飯,怎麼會飽呢?』佛陀就說:『阿難!
與此同理啊!我修行是我所得,你用心是你所得,天下間沒有我修你得的事
。所以,你要趕緊用心啊!好好地用這專一的心念去精進。』

    這是佛陀與他弟子平時的說法,由此可知佛陀教導弟子修行的方法。佛
陀的責任只是教導,而實踐的道路,還是必須自己去走。因此,我們一定要
專心求道,這樣才能夠精進,這就是所謂的「精進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修行必須有道路                        □
~~~~~~~~~~~~~~~~~~~~~~~~~~~~~~~~~~~~~~~~~~~~~~~~~~~~~~~~~~~~~~~~~~

    『既信四念處正觀,及助道善法,倍策精進,勤求不息,是名精進根。
』

    「四處正觀」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觀
」也是用心的意思。除了四念處外,還有四如意足、四正勤‧‧‧‧‧等等
,是幫助我們成就道業的「助善道法」,我們必須每一項都專心思考,不只
聽聽法就好了,一定要身體力行去體驗善巧,如此便可以倍策精進,事半功
倍。

    總而言之,修行必須懂得綱領。佛法如大海,究竟要選擇那一個法們呢
?實在說,這是相當困難的事,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經,到底那一門才是初機
呢?根本毫無頭緒。但是若能了解四聖諦的「道諦」,也就是說從「三十七
助道品」著手,那麼將可以事半功倍,倍策精進。所以,只要認清佛法的綱
領去精進,用功就不會白白浪費了,而且更可以鞭策我們精進的道心,勤求
不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善行原自涓滴起                        □
~~~~~~~~~~~~~~~~~~~~~~~~~~~~~~~~~~~~~~~~~~~~~~~~~~~~~~~~~~~~~~~~~~

    就如我們慈濟的工作一樣,許多尚未了解慈濟的人,對慈濟總是抱以敷
衍、應付了事的心理,認為委員向他勸募善款是件好事,而且每個月樂捐五
十元、一百元,對他的生活不會有什麼影響,於是看在委員的面子上,以及
做善事的緣故參加。

    但是,只要親自來到這裏的人,就會了解自己每個月所捐獻的一百、五
十,甚至三百、五百元,原來是在做這麼多救人的好事情。了解之後,不但
本身加入長期會員,還將慈濟精神宣揚傳佈,讓親友及更多人知道。若是再
多接近、多接觸我們的工作,就會更進一步了解慈濟,主動去探望貧病、孤
苦無依的阿公、阿婆們,看看他們生活如何艱難與困苦。身歷其境的感動是
筆墨難以形容的,許多會員便是這樣發心投入委員陣容。

    只要親身去做、去體會,自然對慈濟這項事業能勤求不息,能真正慇勤
地去付出、長期勸募善款,從事救貧教富的工作,而且愈做愈覺得有意義,
這是因為已經了解慈濟全部的精神。就像我們二十多年來,委員們只要一踏
入慈濟之門,就終身不懈怠、不退轉,這便是因為他們身心皆已經投入慈濟
之中,並體會到箇中的意義,所以能精進不息。

    修行就是要這樣,先堅固信心後,才能穩定精進。什麼叫做菩薩道?若
只在文字上論菩薩,根本無法體會到菩薩那份付出的快樂與法喜。例如處在
慈濟的世界裏,日常的工作無比辛苦,我相信每個人雖然身軀疲勞,但是心
中一定不會厭煩,而且越忙越高興、越快樂。看看我們的委員,在醫院做了
整天的義工,已經非常辛苦了,回到精舍,一看精舍的工作還這麼多、做不
完,也不顧身體的勞累,一樣發心繼續幫忙趕夜工,這是他們的一份喜悅與
歡喜心,這種歡喜心能夠消除身心的疲勞。

    通常我們做事做累了就要休息,對我來說,休息的意義,應該是換另一
種方式工作,這樣才是最適當的休息,並非靜靜地坐著不動。當我們做一件
事或固定一種姿勢的時間太久,容易使身心產生疲勞現象,若感覺疲憊時,
可以站一站或換個姿勢,更可以做做其他的工作,這才是消除疲勞的最加方
法。

    我們要多多利用人生,你若能體會人生真正的意義,自然不忍心浪費生
命與時間;多一份活動,就能多成就一份工作。我們修行時也是如此,能體
會人生真正的道諦,自然就不會常常抱怨身體疲累,心神疲乏。所以說「倍
策精進,勤求不息」,真正地慇勤不停息、不懈怠,則稱為『精進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             慈青悲智行             聯誼起慧根                □
□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