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安東尼雅之家 (女性意識)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電影~飽滿開闊的生活映象𤦤

    女性意識不一定要來自女人

    女性意識的覺醒,不需要為女性爭取什麼

    也不需要以侵略性的方式展現

                   文/王靜蓉

     <安東尼雅之家> 85 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炎炎夏日,四個女性朋友一起去看竪安東尼雅之家䇯·

    坐在迷你型的戲院中,看看身旁友人,每人生活型態和角色雖不
同,但是對電影中的開闊挺立的女性生活意識都能感同身受,心生嚮
往·

    了然領受眾生相

    早晨,做曾祖母的安東尼雅心知今日是生命大限,透窗眺望家園
,往事一一重現──

    戰後德國,離家廿年的安東尼雅攜女兒丹妮雅回家──一個小鄉
村,是非耳語多,意識狹窄的生活圈·身形壯碩,精神強健的安東尼
雅卻能把村莊裡的事件人物,一一清晰看待,了然於心·

    村莊裡,各形各樣的人就是社會的小縮影·有帶著五個男孩,想
和安東尼雅結婚的農夫,有智障的男工和女工,飽受惡棍欺凌·有足
不出戶,滿室藏書的哲學家「彎指」,充滿了叔本華的避世思想,有
些看渭人世,卻未穿透·

    也有在禮拜日上教堂機會,假上帝之名指責批判村民行為,自己
卻暗自拋開綑綁,與民女有曖昧的神父...

    這些,被安東尼雅及她傳承而下的女兒、孫女、曾孫女一一看在
眼裡·村莊,是社會的縮影,信仰的假象、意識的狹窄、形式的綑綁
,這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只要有人,就存在的問題·

    安東尼雅的孫女是怎麼來的?

    有一次,成年的女兒對母親央求︰「我想要一個寶寶·」

    「那麼,該物色一個男人·」母親說·

    「不要·」於是母親帶了女兒直入都會找了一年輕男子,完成受
孕·母親態度開放,並未以舊價值觀種種固定的思想,強加於女兒;
女兒是同性戀者,清楚自己的情感方式,她只是想要一個寶寶·後來
,孫女被發現是個天才兒童,特別請來一名女家庭教師,教師和丹尼
雅相戀,愉悅地相伴到老·

    安東尼雅在無婚姻狀態,女兒、孫女亦是·電影未刻意提及婚姻
制度之弊,而是以不碰觸婚姻的方式表明觀點·

    本來,婚姻形式只是大多數人想採用的相聚守形式,任何形式都
必須加以覺知,避免失去實質內涵·而安東尼雅家中諸女子,採用了
她們喜愛的形式,生活節奏自然、自由且歡愉·

    思想創造生活

    雖然,荷蘭人民族性與台灣不同,這樣的故事搬到台灣來成不成
立?關鍵在於「清不清楚自己的所思想、所言行、所信念」·

    安東尼雅家人務農,與大地在一起,生活自給自足·安東尼雅身
形壯碩,包容力大,遇事也勇敢看待,這就是女性品質中最可貴的·

    與大地同起臥的生活,能得到生活的力量、清晰的信念;如果投
入都會生活,資訊龐雜,經常就自己攪亂所思想、所信念·

    像電影中同住於教堂樓上樓下,心生愛慕,卻不相往來的村民男
女,他們各自用思想綁住自己,不肯向對方伸出愛意的手,以致女人
總淒苦地對著月亮叫栐,像個吠月之犬·以致直到死後,倆人才同葬
一墓穴,墓誌銘上寫︰

    「他們倆人,生時不同桌而食、同床而眠,死時方長眠同臥·」

    歡喜飽滿的生活影象

    <安東尼雅之家>藉生命的傳承、女性的受孕、新生兒新生、成
長、受孕、新生兒新生...這代代循環的過程·表達在時間之中,
生命的生成、四季的迭變,而人的生死只是自然循環的一部份·

    電影的影象極美,片首安東尼雅穿藍袍、蓋藍被,色澤就藍得可
人,像活的·整部電影即由這樣的美麗影象貫穿,看來真是歡喜飽滿
,(女性友人每每同聲而喊,好美啊)。

    所以,德國鄉村的四季美景,也被這位女導演忠實地掌握,與觀
眾共享了!

    我喜歡導演對死亡的觀點,像落葉歸根,再回大地,來日,又是
新生,沒有過度的哀傷,只是人生旅程終曲,安然閤眼!

    當安東尼雅大限之日,她看到死去的親友一一活起,還能與她對
話、共舞,或融於大地之中,吸收土壤養份·

    對生命豐富的人來說,死並不悲哀,不必扼腕,安東尼雅及導演
瑪琳葛里絲,都是豐富的人·我歡喜能透過女性導演的眼睛,看到這
些開闊的女性意識及敘述觀點·

    接受、愛與臣服的女性品質

    什麼是開闊女性意識呢?

    必然是批判少,覺知多,接納、了解、欣賞多·女性意識的覺醒
不需為女性爭取什麼,看清自己的思想活動抖落沈舊的意識,最重要
 ·

    男女雖然有別,都需覺醒·權利的爭取是外在,愛自己,接受獨
一無二的自己,曾有的傷痛也好、陰暗、懦弱也好,一一接受,不要
批判,也不要不假思索就跟隨別人的意見走·忠於深沈的聲音·

    女性意識不一定要來自女人,也不需要以積極、帶侵略性的方式
展現,女性意識指的是

    1. 接受性︰願意把自己放開來, 融入每一個因緣·因緣就是自
然的發生,接受性越高越能從小我,邁向大我·

    2. 有了接受, 愛就會發生,臣服也會發生·佛陀、成道的禪師
、老莊都將這些品質做了完整的展現·

    我們由此可以釐清「掌握權利」、「擁有慾」,在都會和男人一
爭長短只是「以訛傳訛的女性意識覺醒」·

    人一旦覺醒, 不是更積極地去擁有什麼,而是更有接受性
的進入自然,觀察無常變化,離開執著之苦,邁向大我的循環·

    就像安東尼雅家人,生機飽滿,雄糾糾氣昂昂地迎向大地·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