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履安先生專訪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台大晨曦佛學社訊〉上學期初,本社非常的榮幸能夠邀請前監察院長,現任化育文教基金
會董事長陳履安先生,於87年10月19日晚間於本校活動中心大禮堂,為本校全體師生專題演
講,講題為「大學四學分?│如何營造豐富的大學生活」。演講十分精采,贏得許多同學的
好評。在上學期的社訊裡,我們已將演講前專訪陳履安先生的部分內容加以刊登,為了不讓
一些同學錯過,我們決定再刊登一次完整版。

        陳履安先生(以下簡稱老師)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MIT)電機學系,之後旋入紐�
蠾{立大學攻讀應用數學博士學位,於民國70年初返台,曾任明志工專校長,在教育界服務�
F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後轉任國科會主委、經濟部長、國防部長、監察院長,之後又參與了�
`統的競選活動,在國科會的期間,老師接觸了氣功的研究,更進一步的接觸禪坐、打七,�
茷嵿腔畢簹k,至今已快要十年了。

        在這段期間,由老師他的自述得知,實是其人生中最大的轉折,在總統大選前後,
老師卸去繁重的公務,成立了化育文教基金會、眾生出版社的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為社會、
為國家、為百姓盡他自己的一份心力,這些年來都始終如一。

        除了這些社會工作上的不遺餘力,老師在佛法的學習方面,更是沒有稍稍減少其熱
誠,對於漢傳及藏傳佛法皆有相當的認識和了解,在佛法和生活上的結合有自己精闢的見解
和看法。我們很榮幸能夠在本學期開學前專訪老師本人,老師的為人相當的豪爽、談吐非常
的優雅,對於我們同學們的造訪,更是熱誠的歡迎接待,談到極興處,更是滔滔不決、口若
懸河。以下便是專訪的實況記錄。

問:可否請老師大概簡述一下您學佛的因緣和學佛的動機?

陳履安先生(以下簡稱陳):上禮拜六,馬來西亞華文報紙的編輯來看我,他問我一個問題說
:「您當過經濟部長、當過國防部長,怎麼會學佛呢?」我就跟他說:「學佛就好比治病,
牙痛當然要看牙醫,骨折也一定要找骨科大夫,你總不會問我,當過經濟部長、國防部長,
牙疼為什麼還去看牙醫吧!?」醫學是醫治人身體的病,而佛法則醫治我們內心的疾病。我
們內心有許多的煩惱、痛苦和許多傷害自己也傷害別人的想法,這就是我們內心的疾病,必
須去改善它。有時候,人們往往覺得佛法是消極的、厭世的、悲觀的,而我多年在公門中所
從事的工作都是入世的、樂觀的、�
疇B都非常積極,怎麼一個好端端的人突然會學佛呢?大家一定都會想,是不是我工作上受�
鴟嬪敿琚H還是發生感情問題啊?或是生病了啊?其實都沒有。

        我真正的接觸這些事物,大約是在8、9年前,剛接任國科會主委的那段日子,我們
率領了一批專門研究氣功的教授,對這種所謂的人體潛能做過相當的研究,後來到經濟部上
班,因為這個因緣,而接觸禪坐、禪七,真正的皈依成為佛門弟子。以前我是一個很懂得享
受的人,擅長各種運動,高爾夫、網球、潛水等運動都不錯,圍棋、西洋棋、麻將也相當好
,更是美食主意者、也常到全世界各地去收集許多的葡萄酒,後來受了五戒,酒也戒了,這
些嗜好也都漸漸停止,而全家人也都跟著我吃素了。


問:請問老師,當您在面對人生中的順逆時,您是如何去面對去平衡的?
陳:我覺得「創造力」是人生不能或缺的原動力,就好像我們在做任何事情時,都能想辦法
去突破其困難、盲點和不便之處,都是要不停的思考啊!人生有許多時候,是要你自己去闢
一條路出來,所需要的就是這種創造的精神。

        再來,充滿一顆感激的心是很重要的。六零年代有一位軍中散文作家,從卒幹到兵
,過了三十年的軍旅生涯,45歲除役後就中風,長年臥病在床、行動不便,只靠救濟金過活
。他還寫了一本書,書名叫做「豈是感激兩字」,雖然顛沛流離,還是感激這一生的遭遇,
家境窮困而內在富有、身體殘疾而心裡健康,這是人生中最寶貴的部份。
其實,當我去面對一件棘手的問題時,例如三年前的總統大選,如何處理?我想,很多事情
如果還要去平衡就太累了,所謂的八風吹不動,當你知道這一切都是假象、皆不實在的時候
,你還會去操煩他嗎?為他所痛苦嗎?不會嘛!當煩惱升起時,隨之而來的就是去觀察他的
升起和落下,對自己的起心動念非常的清楚明瞭,這種禪觀的學習是必需的,也是需要長期
的訓練;能夠常常靜坐,使心情常保平靜,隨時覺受、不起分別妄想,這是很重要的。

        現代人都流行講EQ、IQ,我在MIT有一位的同學,他是屬於那種分析型的人,每次�
畯抳E在一起講笑話,大家都笑的人仰馬翻之後,他才會很嚴肅的點點頭說:「嗯...這個笑
話很好笑。」大家看著他專心的在分析這個笑話,又會再笑一遍,因為這種人實在太好笑了
。

        有人會問我,是不是學佛的人就不能去跳舞了呢?誰說的!主要還是看你是以什麼
態度去面對,其實當我們看到別人快樂時,自己也能夠去分享他的快樂,這是一種共享,是
人與人之間感性的交流,我們去參加舞會時,如果能夠去共享別人的快樂、也能去分享自己
的快樂,和其他人結一個好的因緣,也是一件很好的事啊!


問:在佛法的修學過程中,如何找到一個正確的道路和次第,並且時時刻刻呵護自己這一念
的心而不放逸?

陳:在目前這樣的環境中,對於正信佛法的判斷是很重要的,而我認為有一個判斷的標準─
─菩提心是很需要的,那麼什麼是菩提心呢?菩提心就是為了救度一切的眾生而願成佛的那
念心。如果一個地方他們講菩提心,並且也能真正的照著佛陀的教法來修行、來弘揚,我想
這就是一個好的道場,都值得我們虛心的去學習。


至於,如何能守住自己的心?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修行人,不只有將佛法拿來研究、
拿來討論,更重要的是將佛法落實在日常生活大大小小的事情當中,這才是學佛的真義,也
才能真正的受用。我們都是平凡的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必定會受到許多的挫折,遭受了挫折
,很自然的就會產生了負面的想法,這是難以避免的,也是很合理的,像學生考試考不好就
變得沒自信,不想念書;同樣的,在修行的過程中,也會碰到困難、碰到煩惱,這個時候,
平常的人就退縮了,但是修行人就不會這麼做,越大的絆腳石,將來也就是越大的墊腳石,
如何去面對煩惱、面對困難,當下�
h觀察他的生滅和無常,並且調整自己保持一種積極的態度,繼續努力,這就是真工夫啊!

        古時大禪師,每有弟子向其訴苦,得到的答案通常都是鼓勵,「真好啊!真好啊!
修行人,你的機會來了!」為什麼呢?只有在真正面對困難的時候而能夠克服他,這個修行
才有進步,生命才能獲得超越和提升。


問:請問老師,您對素食和動物保護的看法是怎樣的?

陳:我上個星期到武陵農場,去看水蜜桃的採收和櫻花鉤吻鮭的復育工作,現在全世界都在
宣導保護稀有的野生動物(相對於人口而言),這是基於什麼立場,是生態平衡的立場嗎?
還是站在人類的本位主義來看待這些動物生存的價值。

        我們人類,因為自己的貪婪、口體的享受而犧牲的動物太多了,因為我們的瞋恨心
去打死那遠遠牆角的蟑螂,和眾生結了許多不好的因緣,我們學佛的人,對於因果和輪迴的
觀念是有的,站在這個觀點,這些眾生,都可能是我們累結以來的父母或眷屬,在這一世,
與我們結一個緣。我是很怕蟑螂的,不過我們通常都會用容器將蚊子、蟑螂等眾生裝起來,
拿到戶外去放生,而不要去打死牠。

        我覺得只要是生命,就應該得到應有的尊敬,不管是瀕臨絕種的動物或是我們家廚
房裡的蟑螂,或許並不是因為它的稀少而寶貴、眾多而沒有價值。我們說不要吃野生動物,
那為什麼就可以吃豬肉、吃草魚呢?這一點,還是大家自己要想一想!


問:請問老師,藏傳佛教、漢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彼此之間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陳:嗯,其實藏傳、漢傳及南傳的佛法都是一樣的,都是要教導眾生覺悟之道,都是要告訴
我們如何解脫一切的煩惱痛苦,能夠體會圓滿的慈悲與智慧。為什麼是「體會」呢?因為,
人人本具佛性啊!每一位眾生,上自佛,下至禽獸都有那一念覺性,我們修行,不是強調向
外去追求許多的知識和學問,相反的,更重視向內的觀照。藏傳佛教中,對於「佛」這個字
的詮釋是「內觀」,向內去觀察我們自己的心靈世界。雖然大家感覺好像南傳佛教只追求自
度,不求度他,其實不是這樣的,南傳佛教中就有大乘六度中的持戒度,只要持戒持的好,
不毀犯,也能共同受持另外五度,�
o是佛法圓滿的地方。一切的教法,就如摩尼寶珠上的每一個點,都同樣引導修行人走向成�
礞完D。漢傳佛法菩薩行的實踐是很令人敬佩的,相較之下,藏傳佛法是比較重視發願,願�
葹n真切,而再深入一點講,漢傳佛法是修菩薩法門、六度萬行,重視發菩提心,而藏傳佛�
k講口訣修、同樣也重視發菩提心,但是與漢傳佛法最大的不一樣是「果上修」,而漢傳佛�
k是「因上修」,所謂因上修是針對因緣果報、苦集滅道來講,因為有苦因(集)才有苦果�
]苦),所以我們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修道),才能滅苦(滅),這是從因�
W修。而果上修是說,並沒有一個可
成的佛和一位可度的眾生,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我們本來就具足一切的佛性,具足一切本有
的慈悲和智慧,我們只要發自內心去將他用出來,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去圓滿我們
的覺性,去圓滿我們的佛果,也就是時時刻刻在做佛應該作的事。什麼事?就是自覺覺他、
覺行圓滿啊!

(結語)
        其實佛法是談不完的,也不是用談的,知道了就一定要去做才能分分己獲,如人飲
水,代替不得,諸位同學都有非常深厚的善根,對於人生的道路也都懂得去思考,這是很好
的開始,學佛是一輩子的事,在生活中一定要能夠用的上佛法才是真正的學佛,不然只研究
佛學卻不用他,就好像畫餅充飢,也是徒勞無功的啊!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