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性成佛 (Part 2)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芸芸眾生,無奈飄在這悲歡離合的戲曲中。

    真心,即為菩提心,亦可稱為覺性,也就是「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住心。當吾人
不執著攀緣,不顛倒妄想,如實而用的這念心,就是真心。凡夫的心,是向六塵攀緣,
見財色起貪愛,見名利起執著,得之則喜,失之則憂,永遠於外在的事物上遷流。然而
這些事相的本質,因消逝迅速而無常,正如孔子臨川悲嘆「逝者如斯,不拾晝夜。」不
切事物隨著因緣聚會而生,因緣分散而滅,所以本質為空,既然事相不外苦、空,無常
無我,芸芸眾生,飄泊在這悲歡離合的戲曲中,歷經滄桑,誰得而安。昔者,四祖道信
往謁三祖璔璨,乞以解脫法門。三祖曰:「誰縛汝?」道信曰:「無人縛。」三祖曰:
「何求解脫乎?」道信於言下大悟。誠然,一切之苦,本來虛妄,不過是自導自演的鬧
劇。金剛經亦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眾生執著不捨,自心自縳,吐絲自纏,
而起生死流轉。當放下偏計,皆無所住,行一切善,不著一切善,即是菩提心。能無所
住,則不被境風所轉,謂之定;又能生心,即是慧。定中有慧,慧中有定,定慧不二的
心,就是菩提心。

     
    但是這無住心,不是瞌睡昏沉,糊塗癡闇;不是無聊,無所事事,失去定力智慧;
更不是無記,落入無事夾縫,變成「死水裏不藏龍」,冷水泡石頭。所以金剛經云:「
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昔者,有位老婆婆供養一修行人數年
後,為了試驗修行人的修持,便叫自己的小孫女抱住修行人。這時修行人說道:「山冬
無暖氣,枯木亦寒崖。」老婆婆便知修行人只得了枯定。修行人心生慚愧,更加用功。
老婆婆第二次測驗他時,修行人便對小孫女說:「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不給你婆婆知
道喔。」老婆婆便知修行人開悟了。所以經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諦而不動。
」無所住不是枯定,冷清清的,而是應該寂寂惺惺,惺惺寂寂,清楚明白,如如不動。

    壇經曾云:「何夕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
切處。」又云「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真正的菩提心,是真
心,深心大悲心而非執於不起一切作用的死寂境界。更進一步,吾人可從事上說明此菩
提心。遧摩血脈論中,很清楚地明示此心「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
,不立文字。」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
是吾心。」「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
,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

    誠然,心性昭然,本來現成,即在問答之中,見聞覺知之中。襌本平常,吃茶吃餅
揚古道,隨拈一法皆實相。搬柴運米,穿衣吃飯,無不是神通妙用。在日常生活一舉一
動中,心性就是如此自然的流露。所以金剛經的開始,即是如此的記載:爾時世尊食時
,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
足已,敷座而坐。

    世尊是如此的安詳平常,沒有造作,沒有一切染著過失。法爾如是,就在這日常起
居中,世尊為諸弟子說著甚深微妙法。長老須菩提領悟到這無言之旨,即從座起讚嘆:
「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天上天下,唯有如來,能常行中道
。一切時中,如此悠然徜徉於生命的實相,並教化一切有情。其實佛法就是如此平實。
現楞嚴經中有個公案:昔日波斯匿王傷髮白面皺佛言:「大王,汝年幾時見恒河水?」
王言:「我生三歲,慈母攜我,謁耆婆天,經過此流。」佛又言:「汝今觀此恒河,與
昔童時觀恒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世尊!」世尊即於此時開示心性,言道
:「大王,囡面雖皺,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
元無生滅。」經中明示不生不滅的心性,就是此見性,亦是吾人能聞,能思之心;只是
凡夫因此心有無限的執著,作繭自縳,而不能自在,所以誤認此心不是菩提心。其實離
開煩惱,那有菩提?手心不離手背,波浪與水本無異。悟得此理,並落實在事上,當下
就是明心。所以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  真正空性,有如明鏡本無一物。

    明瞭了菩提心,就要更進一步去瞭解本性。本性就是空性。六祖慧能大師於五祖弘
忍大師座下大悟時,即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
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正闡明了吾人本具的空性。空性,亦名
涅槃:涅者不生,槃者不滅;涅槃者,不生不滅。在這個世界中,無一物是吾人可以永
遠擁有而不壞散的。仔細思維,萬事萬物必是成住異滅。遙想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
已成蕞爾之土;雄姿英發之公瑾,羽扇綸巾談笑殲敵的孔明,也皆藏於區區之木。但是
,在這瞬息萬變的生滅當中,仍有一不生不滅的空性。西天四祖優婆菊多尊者,於十七
歲時投三祖商那和修尊者出家。三祖問:「你年幾歲?」四祖答:「十七歲。」三祖云
:「汝身十七耶?性十七耶?」答曰:「我見師髮已白,是師髮白耶?是師心白耶?」
三祖曰:「我今是髮白,而非心白也。」四祖答曰:「我身十七,非性十七也。」語畢
,三祖深器優婆菊多尊者,逐為落髮,授與衣缽。從師徒簡單的對答中可以了知,儘管
外在的身相變異,聖者契入自性,卻是無有童耆與衰壞的。

    然而空性並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若空性是斷滅一切的空無所有,如木石一般無知無
覺,那麼諸佛菩薩又怎能以遊戲三昧,大作夢中佛事,建立水月道埸,使眾生離苦得樂
?昔日雲光法師說法感動天女散花,然而吃牛肉的貪著卻沒除去,且以「邊吃邊空」的
斷滅之見來袒護自己。結果大限一至,往生畜牲道,作牛還業。這正是斷見造成的惡取
空,不但不能解脫三界之苦,更招感三塗果報。所以古德有云:「寧教執有如須彌,不
教著空如芥子。」另外,空性也非除滅色身意想,達到非想非非想的禪定境界;非想非
非想處定仍屬於有為法。此定是有出有入的定,仍受輪迴,所以是生滅的。而且,不存
色身意想的空,仍存有此空境,所以是有為。因此楞嚴經云:「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
羅心不動轉。」  

     真正的空性,有如明鏡,本無一物。 但物來物現,能含萬事萬物,兼容並包。雖
照物卻無所染著,於物離也了無滯礙。 然此鏡像並非實有,而此鏡體亦非偏空; 倘鏡
像實有,薄薄之鏡焉能涵容山河大地? 鏡體若空,鏡像依何而現? 所以空性是真空妙
有不二的。十法界依之而生,諸妙用依之而起。誠如亡祖壇經云:「世界虛空,能含萬
物色像。 日明星宿,山汀大地泉源溪澗,草木叢樹,惡人善人,惡法善法,天堂地獄,
一切大海須彌諸山,總在空中。 世人性空,亦復如是。」又云:「萬法在諸人性中。」正因其有,空理方能顥現; 也正因其空,才能成就有。  真空不空為妙有,妙有不有為真空。有空正是一如,不一不異。所以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正如質能互換一般,具足條件,能量可以轉變為物質世界; 當環境改變,物質會改變壞散,但能量始終未曾增減。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