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見 |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卍 卍 卍 三 十 七 道 品 講 義 卍 卍 卍 卍 釋 證 嚴 著 卍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 □ □ □ 第 一、 正 見 □ □ □ □□□□□□□□□□□□□□□□□□□□□□ § 人 人 要 修 無 漏 道 § 我們說「八正道」,這八種道法可以使我們的人生絲毫無差錯、不偏邪,所以這 可以說是人生最穩當的正道,現在,逐一分析此八種正確的道法。 『 正 見 ─── 謂 人 修 無 漏 道 , 見 四 諦 分 明 , 破 外 道 有 無 等 種 種 邪 見 , 是 名 正 見 。』 「見」乃見解、觀念,一個人在人生道上,分分秒秒之間都存在的許多複雜的念 頭,而且每個人的心思皆不同。例如你們坐在我們前面,此時此刻你與我的心念必定 有所不同,何況你們每個人彼此間也有不同的觀念,這就是說,「一念心」是最複雜 的。單單一個人就有許多互相矛盾與衝突的心理,若是眾多的人聚集在一起,則更加 矛盾了,這都是由於一個觀念問題而已。 所以,如果我們大家都學佛修行,觀念就能一致,沒有衝突;我們若不修行,在 世俗上就會為了生活而與人競爭,為自己的利益而爭鬥;這都是世俗人為了日常生活 、工作、學業‧‧‧‧等等,而產生的競爭現象。每個人的心念有如野馬一樣,各朝 不同的方向奔馳,這是因為世俗人沒有道念的緣故。 那麼,現在我們既然學佛了,就要將奔馳於八方的心念收攝回來,同行於一條道 路上。有如一群已經受過訓練的馬一樣,只要發號施令,就能整齊劃一,踏步前進, 若沒有經過訓練,就會散亂各奔前程。所以,我們修行就是要統一心念,而其目標在 於「無漏道」。 「漏」,就是流失,就像一個破水桶一樣,即使裝滿了水,在不知不覺中也會全 部漏失掉。我每天向大家解釋佛教與人生的教法,但是,聽我講話的人究竟能接受多 少道理?昨天的法水滋潤了心窩,今天是不是已經流失了呢? 如果能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在日常生活中身體力行,待人處世、言談舉止,都尊 循這句善法,就稱為「無漏」。也就是說,善法保留在我們的心中,永不遺失漏忘, 這就是「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 一 勤 天 下 無 難 事 § 「漏」也可以說是煩惱,我們善念不斷漏失,卻被惡念取代。就像一個水桶,經 年累月地放在外頭,受風吹日晒和雨淋,沒人看管,垃圾雜物都丟在裏面,積滿了灰 塵沙土。乾淨的水裝進桶裏,很快就流失掉,一些污穢的東西則堵塞在裏頭,流不出 去,這就是煩惱。人與人在日常生活中常會互相猜疑,你不相信我,我也不信任你, 就會生出煩惱。自以為學問比人高,而瞧不起人,這就稱為「我慢」,也叫做「貢高 」;既然自以為學問比人高,那對於別人所說的法,又怎麼會重視呢? 聖人之心,時時都非常謙虛、恭遜,以平常心及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有一則孔 夫子拜七歲小孩為師的故事──── 有一個七歲孩童用土堆成一座城,正好孔子乘在馬車上,由子路駕馬車路過此處 ,子路性情魯莽,見此孩童不避開讓馬通行,就大聲吆喝說:「喂喂!小孩童,你難 道沒有看見馬來了?趕快讓路吧!」 這個小孩抬起頭天真無邪地跟子路說:「你先看看這地上有什麼?」子路答:「 這是土城啊!」他就說:「自古以來是城讓馬?還是馬讓城呢?」子路一聽,竟無言 以對。孔子在車上見此情景,立刻下車,雙手作揖,恭恭敬敬地拜他為師。因為孔子 自認活了五十幾歲,從來沒想過這個道理,果真如孩童所言的───是馬繞過城池而 通行,並非城池讓路給馬過啊! 這就是一個道理,所以孔子非常敬重這位孩童。 凡夫與聖人的差別就在此。凡夫像一個裝了半桶水的破桶子一樣,容易搖晃漏水 ;如果裝滿了水,則重心穩固,不易搖晃。農夫在收割稻米之前,只要看看田中的稻 米,就可以估計今年的收成好不好───如果稻穗都長長得直直挺挺,農夫們就擔憂 今年的收成不好;如果看到所有的稻穗都彎倒下去,農夫一定很高興今年可以大豐收 了。 有時候聽弟子們說:「我已經學很多、懂很多了‧‧‧‧。」我就非常擔心他像 一棵沒有飽滿的稻穗一樣,半生不熟的。如果他常常低聲下氣,不論何時都非常謙虛 ,我便暗自歡喜,因為,佛教慈濟志業的慧命將可以延續下去。 一個凡夫時時刻刻都想表現自己的能力與才幹,實在是不算什麼,最好是能在日 常生活中,處處表現自己的苦幹;苦幹比能幹還重要。我曾告訴大家,不可眼高手低 ,應該手比眼高才對。一個正常的人是手比眼高,你們了解這個道理嗎?或許有人說 ,眼睛長在臉上,手在肩頸下方,怎麼可能手長得比眼睛高呢? 其實,手是比眼高的,凡是眼睛看得到,手就能做得到,也就是說,我們見解正 確時,行動就一定會正確。我的心中想要「為眾生、為佛教」盡一份力量時,就會專 心致力地做到「為眾生、為佛教」,這是手比眼高。所以,這都是見解。「一勤天下 無難事」,普通人認為天下之事都非常艱鉅,我希望大家的人生觀及見解,不要存有 「難」字,心無難則事無難。 所以,我們學佛就要好好去除煩惱,在凡夫而言,煩惱就是障礙───覺得事事 皆難,就會造成障礙,如果我們常常貢高我慢、心存貪瞋癡,就是佛教中所謂的五大 病───貪、瞋、癡、慢、疑。若能除去這五大病,就稱為「無漏」,無漏則無煩惱 ;污穢骯髒的東西不會沉在桶底,乾淨的水更不會裝滿後就流失。 § 凡 夫 被 業 轉 , 聖 人 能 轉 業 § 人不能離開水,心也不能染著污穢之物,所以我們要去掉染著的心,常常裝滿甘 露法水,這就稱為「無漏」。若能如此,自然能見四諦分明。佛教中不論是修小乘、 中乘、大乘等各種法,都不能離開四諦法的真理───苦、集、滅、道。想透徹此四 種真理,就一定要修無漏道;四諦法的道理透徹之後,自然能產生智慧、明辨是非, 破除外道的種種邪思邪見。 外道的見解都是極端的,一種是「有」,一種是「無」,所以印度的宗教非常複 雜。當初佛在世時,有九十六種外道教,這些教法都不離「無」、「有」兩種極端的 道理,而且都是邪見。而佛陀教導我們的是中道思想,可以說是透徹人生「一切皆空 」的道理。 我常常分析「空」的道理,宇宙世間一切萬物,從我們的身軀到所有的一草一木 ,都沒有離開「四大」因素,而每一個「四大」因素,也都是由「四大」所組合而成 ,如果我們將「四大」慢慢的分離,則最後───「四大皆空」,一切萬物都是空的 。 這只不過是透徹世間萬物的道理,而佛教中尚有一甚深微妙的無上道,稱為「真 空妙有」,說「無有」真的是「無有」,但是只有在真正「無有」當中,才能發現一 個真正微妙的「有」,那就是───每個人的本性。「本性」是什麼模樣?「本性」 根本無「形」與「色」,就是因為它無形無色,所以我們才稱它為「妙有」。 這個微妙的真理,是佛教最透徹的教育,並非「有」就永遠有,也不是「無」就 永遠無;如果說事事都「有」則會迷,說樣樣都「無」則會斷;說「有」則執常,說 「無」則執斷。人間若是「無」,則什麼都沒有,無因也無果,作惡不可怕,為善無 果報,這就是「斷見」。如果說人間什麼都是「有」,什麼都是永遠存在,則會「執 常」。 佛教教導我們「一切唯業」。業力是我們自己造成的,「業」,無形也無色,一 個人的起心動念無不是業。如果你今天想要保持平和寧靜的心情,卻遇到一位和你有 障礙緣的人,一看到他心裏就不高興,聽到他說話,心中就起煩惱,無形中便會說出 不好聽的話,而招惹很大的困擾與麻煩。等你說完話之後,才發覺自己錯了。本來打 算心平氣和地對待人,心念卻不自覺地從溫和轉成瞋恚暴怒,這就是心力的影響,造 成彼此之間緣的歧異,也稱做「業力」。人被業力牽引,註定了一生之中的一切果報 ,這也就是佛陀所分析的「種如是因,得如是果」。 一切的「因」,都是由我們的心力所造成。凡夫被業所轉,因為過去業力的影響 ,使現在的心念無法控制;若是聖人,則能夠轉業。學佛,就是要學得能夠轉業,用 心力控制自己所有的行動,這些都必須由「正見」修得;我們若能修無漏道,見四諦 分明,自然不會被外道的邪思、邪見分散精神。 在家的學佛者,若能修無上道的正見、無量的正見,則日常生活中一切事業皆在 正法的道上,不會有任何偏差。佛性平等,不獨是出家人才可以稱為「修行」;在家 人從事任何事業,無不是在修行。今天聽了佛法,就要表現在今天的行為上,力行「 正見」,不斷增長智慧,則所做所為都是福業。 佛法所教導的,就是為了端正我們的心念、見解,為了清淨我們的觀念及心病, 所以佛陀設教三藏十二部經,其每一篇經論的教育都大同小異。就是要端正我們的心 念及見解;因此「正見」是學佛的要道。 修行要修「無漏道」,「漏」是煩惱也是無明,我們因常有煩惱與無明,所以叫 做凡夫;若是能去掉煩惱、捨除無明,就可以成聖成佛,所以學佛要先修無漏道。所 謂「漏」,就是心靈智慧有明顯的缺漏,也就是無明遮蓋了清淨本性,「無明」有五 種───貪、瞋、癡、慢、疑,心生無明則不能照了諸法事理。 § 「 知 識 」 也 是 一 種 障 礙 § 「貪」是無盡的欲念,為了永遠無法滿足的貪欲而不斷地向外追求,是非常苦的 ! 有一群以前曾從事醫護工作的高階層社會人士到院參訪,他們都已上了年紀,但 還在為培育下一代的護理人員而工作。其中有一位等到周圍沒人時才來和我談話,看 到我就說:「師父,我要來請教您!」問題不外乎現在一般社會家庭存在的煩惱。 她雖然富有卻不知足,而且和下一代有代溝。她出身名門望族,但是年輕時就遭 喪夫之痛,所以把一切希望都寄託在獨生女身上。這唯一的愛女非常上進,努力認真 地求學,使她更加歡欣,對這個掌上明珠愛得入骨入髓,照顧得無微不至。 等她女兒醫學院畢業後,她就想為女兒找一位門當戶對的理想對象。正好她女兒 在班上有位很要好的同學,而且教育程度與家庭背景都符合她的理想,但是她提出一 項條件───他們將來生下的子女,須有一個從母姓,才允許這樁婚事。因為她只有 一位女兒,所以希望能傳宗接代,香火不斷。對方接受後,女兒就結婚了。 她辛辛苦苦地讓他們倆到美國留學深造,支付所有的學費及生活費。他們小兩口 在國內結婚,在國外深造、立業,並育有四個子女。她無比期待這四個孫子中有一位 能為她家傳遞香火‧‧‧‧。但是事不如人意,四個孫子中竟沒有一人從她的姓氏。 人就是這麼執著。男方認為娶妻生子,應該都從父姓,即使有四個子女也是一樣 ;而女方卻認為,當初為了要求其子女中有一人從母姓,而千辛萬苦地付出心血,不 計一切為他們籌款,安排未來的生活與學業、事業‧‧‧‧,如今卻事與願違,結果 鬧得雙方感情破裂。 做母親的想不開,竟然要自殺,一了百了,到現在她還是非常苦惱。我聽她說完 ,安慰她這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只是為一個姓而已,不值得如此煩惱痛苦,她卻執 著於中國古代傳統的觀念,不惜與愛之入骨的獨生女及唯一的女婿鬧翻臉,值得嗎? 在我們看來是微不足道的事,而她卻認為這比生命更重要,她寧願自殺,也不願見到 沒有一個孫子從她的姓。 後來我說了許多話安慰她,她也很坦白地說:「師父啊!這些道理我都明白,但 是我就是看不開,做不到。」我到最後沒辦法,就告訴她:「你應該心滿意足了,你 就是太空閒了,才會看不開。」 她聽完一想,就回答說:「是啊!我大概就是太閒了。我一個人住在這麼大的大 樓裏,請一位佣人,有時後她幫我打掃房間,我會和她說話,但話不投機時,也是半 句多;何況我若多說她一句,她就不願意做了。如今,佣人已不住在我家,我每天起 床就只有孤單單的一個人,我覺得非常痛苦。」 我便對她說:「你既然這麼空閒,沒有談話對象,何不出外做些事,把愛心散佈 給需要溫暖的人?你這麼能幹,又有豐富的醫學常識,為什麼不出來做事,把你的能 力和愛心奉獻給更多的人?」她就說:「有啊!師父,我曾做過這些事,以前我收到 您寄來的慈濟月刊,就將月刊上所刊登的貧戶一一查對,因為當時我心想:世間真的 有這麼好的人嗎?所以想證實被救濟的貧民是否真確,因此一一去看過了。」「你看 完後是否覺得自己應該很滿足?」我問。她竟然說,因曾從事社會工作,所以不覺得 怎麼樣。 這就叫做「所知障」。有一種人是不太懂道理,常識不多,心中有結而痛苦;若 開導他,他會自我反省,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足,若是再讓他親眼看到別人不幸的遭 遇,他會更覺得有信心,因為還有人比他可憐,他會更加知足。你們想想,有許多委 員和會員加入慈濟之後,人生觀完全改變了,這就是因為他們的無明尚未受到洗鍊以 前,貪、瞋、癡、慢、疑等煩惱,都覆蓋在良知上,等到接觸佛法、領受真理之後, 忽然間如夢初醒,看得開也放得下,並且盡力發揮良知與良能。 反觀剛才所說的那位女士,有才力又有能力,卻懷著滿心的怨及滿腹的苦,她若 是看得開,以目前擁有的財力,不知可以救多少人?但是她卻自尋煩惱,還想自殺; 如果真的自殺身亡,那所有的遺產還不是被她最痛恨的人得去!這實在是得不償失! § 愛 的 真 諦 § 有一位委員非常難得,過去也和這位母親一樣,把所有的愛心全部放在子女的身 上。她剛加入慈濟時,雖然也受過兒子和媳婦的氣,但是她還是很愛他們,她得悉慈 濟要興建醫院,就發心捐贈病房,連續捐了十幾間,一間病房需三十萬的經費,她就 以自己本人和兒子、媳婦、女兒們的名義捐善款,為全家植福。 此後,她慢慢從事慈濟的工作,又常常去訪問貧民,這一段時間,她真正體會到 人生愛的真諦,她認為,自己不一定要把愛心全部放在子女、兒媳的身上,她可以將 這份慈母心擴展為大愛的慈悲心,可以把自己的能力擴大,獻給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所以她不斷地、無限量地付出,至今已捐了將近七百萬的建院基金。她還告訴我,她 還有很多的股票、現金───該為子女們做的,她都已經做了,不但為她們買房子、 置產,還為他們打好事業基礎,一一將他們安頓下來。而且她又把銀行的幾百萬元和 股票,乃至在她名下的財產,全部捐贈慈濟。 她可以說是完全付出,不求回報;她唯一一個要求───希望這筆基金的利息, 在她有生之年能由她領用,其餘的本金完全歸屬慈濟,如此一來還可以避免將來子女 們爭分母親的遺產‧‧‧。我覺得她真是一位有智慧的人,將自己的全部財產捐給慈 善機構,由慈善機構不斷地為她做好事,而且還為她設立專戶,每個月有幾萬元的利 息自如使用,不必為生活煩惱。 這是一位很平凡的女人,而先前那一位女士自稱是受過高等教育,所有得道理她 都知道的人,兩者一比較,後者常跟我說:「師父,我什麼都不懂,師父教我怎麼做 ,我就怎麼做。我現在很快樂,我的人生已了無掛礙,我會快快樂樂,高高興興地過 一生!」她除了物質的捐助之外,連身軀都奉獻出來,願將自己的器官捐贈給需要的 人。 同樣是女人,各自接受不同的教育,也有不同的觀念及修養。所以說,我們學佛 者應該有一種認識及見解───有知識的人不一定能領悟到佛法的好處,而普通人也 不一定不能接受佛法。像我剛才提到的這位委員,她走入慈濟之門後,不迷信也不盲 從,她說:「師父教我們時時好心則時時吉祥,心正則事事順利。」所以她不擔心何 實會犯沖,也不覺得佛祖安位的時間與位置有何不對。 而這位女士一來就問我:「師父,我家只有安設祖先牌位,沒有安置佛像,不知 是否因為這樣,所以最近幾年這麼不如意,一直想尋死?我也曾經請一位老師父幫我 看風水,教我如何安神位。」這就是那位高級知識分子所提出來的問題,她甚至還問 我說:「那位老師父幫我算命,說我去年有一個很大的死運,要趕快安佛祖,又告訴 我要安設在那裏。我現在想請問師父,我應該安什麼佛?」 我問她:「你喜歡什麼?」她答:「我喜歡觀世音菩薩。」我就叫她請觀世音菩 薩像。她又問我立像或坐式的好,我便說:「你喜歡立像或坐式?」她回答:「我曾 經看過一尊立像很莊嚴、很好看,但是有人告訴我,家中不要安設觀世音菩薩的立像 ,所以‧‧‧‧。」 她的教育程度很高,卻迷信地理、風水及命運,甚至對觀世音菩薩像也如此執著 。反觀我們的這位委員多麼開明、多麼可愛啊!她已經七十多歲了,卻不會有任何執 著,她常說:「師父教我們心正則風水吉祥,祖先平安。」什麼是解脫呢?只要觀念 見解正確就是解脫了。 § 公 主 的 迷 惑 § 我們日常生活中應該常存有這種觀念: 『 常 觀 水 上 泡 , 亦 觀 幻 野 馬 , 如 是 不 觀 身 , 亦 不 見 死 王 。 』 以前有一位國王,他有一個獨生女,愛之入骨。自女兒出生後,在日常生活中, 他的眼界從來沒有離開過她,可以說兩人形影不離,身心相隨。有一天國王和女兒走 到池邊,看到池中魚兒跳躍,池水生起許多小水泡。當時正是黃昏,夕陽西下,水上 的泡影被霞光照設,映出美麗的七彩五色,這位公主看得高興極了,立刻向父親要求 將水上泡串連起來,做成她髮上的珠花。 公主自出生以來,要什麼就有什麼,金銀珠寶從無匱乏,現在竟提出這種要求, 國王無可奈何地對她說,水上泡是無法拿來串成花圈插在髮上的。她女兒一聽就說: 「我什麼都有,就只缺這樣,若不肯給我,我就不要活了!」國王非常煩惱,就趕緊 貼出告示,叫大臣立刻召集能幹的工匠,用他們精湛的手藝挑起水上泡,串成髮上的 花環。如果無法辦到,就必須接受刑罰,終身監禁。 沒多久,國王的牢獄已關滿了無法串起水上泡的工人。後來,有一位老者看到國 王為了女兒無理的要求,竟把全國的工匠幾乎都關起來,而那些人家中還有挨餓受凍 的妻兒子女,心中非常不忍,就自告奮勇地到國王面前說:「我可以辦到!」國王聽 了很高興。老人又說:「不過我有一個請求,因為我無法選擇那一顆水上泡最美麗, 怕串成花環後不合公主之意,所以想請公主親手挑選水上泡,看她喜歡那一顆?多大 顆?幾顆?我再將其串在一起。」 國王就說:「好!只要你能夠串起水上泡就好。」於是趕緊告訴女兒此事,他女 兒也認為由自己挑選,串起來一定很漂亮,便跟著老人一起到池邊挑選。沒想到她挑 起一顆就破一顆,一挑就破、一破再破,怎麼挑也無法挑起一顆水上泡,最後她累得 把器皿丟掉,對她父親說:「我不要什麼花環了,這些水泡根本挑不起來,我願意放 棄,不要了!」 老人運用智慧,轉一個念就可以救出牢獄中的那些人。牢中人為了世間根本無法 完成的事而受苦,而有智慧的人卻能在短暫的時間內,解開這麼多業。如果我們人人 都有智慧,能透徹人生無常的真理,就能夠快樂自在了。 佛陀以這個故事比喻:世間的東西,即使用盡心機,也不可得。人忙忙碌碌於世 間,這麼辛苦到底得到什麼?縱然社會上有許多白手起家的大企業家,他們的生活從 過去的貧賤到現在的富有,但是他們真正得到什麼?這只不過是人生舞臺上的一齣戲 ,只不過是他的角色必須扮演的過程;舞臺上的戲是一場鏡花水月,一旦結束,又帶 走什麼? 時光無聲無息的逝去,人生同樣是無聲無息的跟著時光而逝。到最後,究竟得到 什麼?所以我們應該將人生一切的物質、欲望當做水上泡一樣。一些哲學家、智者, 視富貴如浮雲,把一切物質生活視做天上的雲一般,似有似無,如夢如幻。富貴只不 過是幻景迷色,到底它真正的色彩是什麼?我們應該看得開,了解水上泡無常、幻化 的道理。 § 韓 幹 畫 馬 變 馬 的 傳 奇 § 所以說:「當觀水上泡,亦觀幻野馬。」我們除了要了解人生如水泡的道理,也 要將其視如幻野馬。幻是幻化、幻影的意思。 以前有位畫家───韓幹,有以天他在野外看到萬馬奔騰,景象非常壯觀。他本 身是個文人,手無縛雞之力,但是他見到勇士操兵的高昂氣概,騎馬的英姿無比威武 自在,心中非常羨慕;他一直有個願望,就是希望能展現他的馬上功夫,能得到一匹 千里駿馬。 他當天回到家裏,就在紙上下功夫,用畫筆全神貫注地把那些記憶中的馬畫下來 ,一匹馬、兩匹馬‧‧‧,每天他都在畫紙上畫下無數匹奔馳於曠野的駿馬,經年累 月下來,滿腦子都是馬的形象、馬的影子。他的腦中無一秒是靜止的境界,整個心性 都是萬馬奔騰的狀態。 有一天,他畫得很疲倦,一趴在桌上睡著了,他睡著後,腦海中還是有奔騰於野 外的馬影子。這時佣人正好送點心來,開門竟然看到一匹奔騰有力的馬在桌上,佣人 嚇一大跳,驚叫著向外奔跑,吵醒了趴在桌上睡的韓幹,他就向外探望究竟發生何事 ?只見佣人叫了一群人來,大家往裏面一看,什麼都沒有。佣人述說剛才所見的景象 ,韓幹這時候才覺悟這是幻化的野馬,因為他本身的精神集中於那裏,所以心影幻化 於外。他覺得非常可怕,真是「一切唯心造」啊! § 人 間 原 是 五 趣 雜 居 地 § 佛教說:「一念之間,十法界周圓。」只要轉一念的時間,就能遍行十法界。何 謂十法界?「四聖」、「六凡」───四種聖人及六種凡夫界───合稱十法界。「 四聖」包括:佛、菩薩、聲聞、緣覺;「六凡」包括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 畜生。 既然人的心念一下子就周遍十法界,如果生起一念的慈悲心───佛心,心境就 與佛境融合在一起;若是生起勇猛精進心救度眾生,只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身求安 樂,這時心念就已經在菩薩的境界中,這就是菩薩心。 「聲聞」是指聲音入耳根,起發了慧識。由聲聞而了解,開啟慧根,這是「聲聞 」。「緣覺」是既沒聽到教法,也沒遇到聖人,但是他可以由本具的慧性緣外在的境 界,而了解道理。例如他抬頭看到樹葉變黃、枯落,就知道到了;聽到水聲、看到水 流,就會聯想逝者如斯,歲月像流水一樣不再回頭。 孔子有一天站在河邊,看到流水奔馳而去,他感慨萬分地說:「逝者如斯夫,不 捨晝夜!」他能由此領悟時間、年齡的逝去像流水,一去不回頭,這可以說是「緣覺 」,也是聖人的境界。 一般社會人士付出愛心幫助貧困的眾生,但是他不了解佛的教法與道理,他付出 一分就期待一分的回報,這是「天」的境界。有人說:「信我者上天堂。」───只 要信仰我,就會上「天堂」。甚至也有人說:「你若來聽我的道理,信我的教,就可 以天堂掛號、地獄除名。」許多人因此進入這個宗教,這就是有所求。 現在社會上許多人在做好事,救濟他人,但是往往不是為名便是為利。有的人常 常說:「我做好事,我得到好人好事的名聲」,當他接受表揚時就很高興,這就是為 名;而有些人則說:「我做好事有好報,所以多少要做些」,這是為利。 這些都是世間的善,這些世間的善當然是很好,世間若有這些善人,則人間世界 一定會很美。不過這些善人若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不為任何代價、不為任何回報而 付出,則能達到更真、更善、更美的境界;只要超越了凡夫心,就能到達菩薩的境域 。 「天」還屬於凡夫的的境界,「天」接下來的是「人」。人間多凡夫,五欲具足 ,善惡不分,住於世間,所以這個娑婆世界又稱為「五趣雜居地」。五趣是五種趣向 ───眾生由業因之差別而趣向之處:天、人、畜生、餓鬼、地獄,也稱為「五道」 。而阿修羅可以說都包含在五趣中,所以又可合稱為「六趣」或「六道」。 阿修羅的意思是有福無德,這種人只因為過去生中曾做過善事,憑著做好事的福 報而感生天堂,但是他沒有修養,還是發疲氣、起煩惱、鬥爭,樣樣都有。 世間充滿了阿修羅道,例如新聞報導菲律賓政變,一些叛軍背叛政府、起內鬨, 此次政變造成幾百人的死傷;街道上佈滿屍體,真是慘不忍睹。菲律賓在這短短的一 兩年之中,已有多次政變,這就叫做阿修羅,好鬥、好爭、好戰‧‧‧‧。 在此次政變中,菲律賓總統的兒子也受了重傷,他的侍衛有三人當場死亡,多悲 慘啊!但是對立的兩方仍然宣稱無任何商量妥協的餘地。政府不肯讓步、叛軍不肯投 降,再繼續這樣下去,後果真是不堪設想。這就是人間的阿修羅道。 畜生之中也有阿修羅道,愛爭、愛鬥、愛戰‧‧‧,例如鬥牛、鬥雞。其他又有 地獄、餓鬼道,所以娑婆世界稱為「五趣雜居地」───雜是很複雜的意思。佛是在 人間成就的,賢人也是在人間成就的,世間更有許多十惡不赦的人,不論善人、惡人 、聖人、賢人、凡人‧‧‧‧‧都聚居在一起,因此稱為「五趣雜居地」。 § 撥 開 雲 霧 見 青 天 § 人間應該要以智識去分析,心念不可迷惑於世間的幻相。學佛應該有所覺悟,以 「幻野馬」的智識去體會,假如不去分析了解「水上泡」與「幻野馬」的道理,則「 如是不觀身,亦不見死王」。 若是不善於將身體與世間的物質看開,那麼,無常何時顯現於眼前都不知道。「 死王」就是無常,我們的生命無常,無常的死王時時都在人的周圍,若能透徹世間的 幻相,就能夠了解生命的真諦;要透徹生命的真理,必須多了解世間幻化的景象。我 們應該視富貴如浮雲,看得到卻摸不到的是虛幻不實的東西,若能如是觀,則修學佛 法便能徹見人的真正本性。 有句話說「撥雲見月」,雲霧撥開之後,月亮才會顯現;眾生心本如明月,但是 多數人都被有色無實的烏雲遮住心中的明月。所以我們要撥雲見月,把世間一切的物 質及一切的人與事,當成水上泡,如此還計較什麼呢?我們要真正自我警惕,時時抱 持佛心,則我們就是佛;常常行菩薩行,則我們就是菩薩。 設若心中充滿阿修羅,看到人就發脾氣、遇到事就計較,將種下其他惡道的種子 (因),將來就會顯現在人生,得到三惡道的果報。金剛經有句偈說: 『 一 切 有 為 法 , 如 夢 幻 泡 影 , 如 露 亦 如 電 , 應 做 如 是 觀 。 』 人生有什麼好計較的呢?多思惟這幾句話,則能福慧無量。 -- Ξ Origin: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
精華閱讀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