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波羅密多經 學般若品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8 月 號 月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學般若品(二)

    「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能學無量、無數、無邊不可思議清淨佛
法,是菩薩摩訶薩不為色增減故學,不為受、想、行、識增減故學·
何以故?以色蘊等無二分故·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能學無量、無數
、無邊不可思議清淨佛法,是菩薩摩訶薩不為眼處增減故學,不為耳
、鼻、舌、身、意處增減故學·何以故?以眼處等無二分故。...
」

    ( P484 叾欄 7 㺨 14 行)

    善現菩薩告訴天帝釋說︰如果菩薩能夠學習無量、無數、無邊的
不可思議之清淨佛法,是菩薩不為五蘊增減學習,為什麼呢?因為五
蘊沒有二分的緣故·如果菩薩能夠學習無量、無數、無邊的不可思議
之清淨佛法,是菩薩不為六處增減學習,為什麼呢?因為六處沒有二
分的緣故。...

    此段經文,承接前段,更進一步的說明如果能夠學習無量無數無
邊不可思議之清淨佛法,是菩薩不為一切的增減而學習般若,什麼緣
故呢?是因為一切的本質都沒有二分可言·此段還是得到同樣的答案
︰無二分,故知不論從什麼角度來探討,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樣的,因
為一切的本質即一,一即平等無二,故無二即一,即不生不滅,即涅
槃,即空·

    「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不為色增減故學,無二分故;不為受、
想、行、識增減故學,無二分故·是菩薩摩訶薩不為色攝受壞滅故學
,不為受、想、行、識攝受壞滅故學·何以故?以色蘊等無二分故·
憍尸迦!若菩薩摩訶薩不為眼處增減故學,無二分故;不為耳、鼻、
舌、身、意處增減故學,無二分故·是菩薩摩訶薩不為眼處攝受壞滅
故學,不為耳、鼻、舌、身、意處攝受壞滅故學·何以故?以眼處等
無二分故。...」

    ( P486 囱欄 17 㺨 25 行)

    善現菩薩告訴天帝釋說︰如果菩薩不為五蘊增減故學習,是因為
沒有二分的緣故;是菩薩不為五蘊攝受壞滅故學習,為什麼呢?因為
五蘊沒有二分的緣故·如果菩薩不為六處增減故學習,是因為沒有二
分的緣故;是菩薩不為六處攝受壞滅故學習,為什麼呢?因為六處沒
有二分的緣故。...

    此段經文,也是承接前段,更進一步說明如果菩薩不為一切增減
故學習,那麼這樣的菩薩便能夠不為一切攝受壞滅故學習,為什麼這
樣說呢?也是因為一切沒有二分的緣故·不為一切增減,即不為一切
有為生滅學習,不為一切攝受壞滅,也是不為一切有為生滅學習,因
為增減是有為生滅法,攝受壞滅也是有為生滅法,故增減與攝受壞滅
意思是一樣的,不增不減,不攝受不壞滅才是無為涅槃,故不為增減
即不增不減的換一種說法,不為攝受壞滅即不攝受不壞滅的換一種說
法,故知一切的增減或一切的攝受壞滅,都只是現象的變遷,其本質
則是永恆不變的──無二分。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善現!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不為色攝
受壞滅故學,不為受、想、行、識攝受壞滅故學耶?善現!菩薩摩訶
薩如是學時,不為眼處攝受壞滅故學,不為耳、鼻、舌、身、意處攝
受壞滅故學耶?...」

    善現答言︰「如是!如是!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不為
色攝受壞滅故學,不為受、想、行、識攝受壞滅故學·如是!如是!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不為眼處攝受壞滅故學,不為耳、鼻
、舌、身、意處攝受壞滅故學。...」

    ( P488I 欄 3 行~ P489I 8 行)

    此時舍利子問善現菩薩︰菩薩如是學習時,不為一切攝受壞滅學
習嗎?善現菩薩回答︰是的,菩薩如是學習時,不為一切攝受壞滅故
學習·

    此段經文,表面看起來是重複前面已經提過的片段,事實上也是
一種表示提醒與重視,說明當一個菩薩學習般若時,不為一切的攝受
壞滅故學習,經過這樣的問答,答案就更鮮明清楚了,因為一切的攝
受壞滅就是有為生滅,那麼菩薩當然不為此學習,當然於一切沒有攝
受壞滅學習,也就是無二分,即空·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何緣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不為色攝受
壞滅故學,不為受、想、行、識攝受壞滅故學?善現!何緣菩薩摩訶
薩如是學時,不為眼處攝受壞滅故學,不為耳、鼻、舌、身、意處攝
受壞滅故學?...」

    時,具壽善現答舍利子言︰「菩薩摩訶薩如是學時,不見有色是
可攝受及所壞滅,亦不見有能攝受及壞滅者;不見有受、想、行、識
是可攝受及所壞滅,亦不見有能攝受受、想、行、識及壞滅者·何以
故?以色蘊等若能若所內外俱空不可得故·舍利子!菩薩摩訶薩如是
學時,不見有眼處是可攝受及所壞滅,亦不見有能攝受眼處及壞滅者
;不見有耳、鼻、舌、身、意處是可攝受及所壞滅,亦不見有能攝受
耳、鼻、舌、身、意處及壞滅者·何以故?以眼處等若能若所內外俱
空不可得故·...」

    ( P490 囱欄 5 行㺨 P491 囱欄 8 行)

    此時舍利子問善現菩薩︰何緣故說菩薩如是學習般若時,不為一
切攝受壞滅故學習呢?善現菩薩回答︰菩薩如是學習般若時,不見一
切是可攝受及所壞滅,也不見有能攝受一切及壞滅者可言·為什麼呢
?因為一切若能若所內外皆空,了不可得的緣故·

    此段經文,也是由舍利子的問,善現菩薩的答,來凸顯答案的重
要性,那麼,從善現菩薩的回答中,我們得知,當一個菩薩在真正學
習般若時,對一切都是無所見,也就是不見一切有為生滅,攝受及壞
滅即有無、即生滅,那麼超越了這些,即是不見,而且更沒有所謂能
所的問題,因為一切都在𥳾空性箢中得到了統一,得到了答案,所以
不但沒有攝受壞滅可言,也沒有能所可言,更沒有內外可言,因為𥳾
俱空箢,即一切本空,既空,則了不可得,亦即不見·故知不見即不
執著,不執著即超越一切有為生滅,故不執著是實踐空性最重要的行
為指針,面對一切的一切,只要能記得此三個字,也就無大礙,故每
一個菩薩道行者皆宜謹記在八識田中,如此方能於歷緣對境之中,悠
遊如閒雲野鶴,不粘不滯,也才能真正圓滿的自度,也才能真正圓滿
的度人;因為,任何證量皆不能執著,任何度眾的功德也皆不能執著
,唯有放下一切的執著,才能真正如清風,如明月,總是無私的輕拂
,總是無私的照耀,因為一執著,即有角度,即有立場,即有偏頗,
那麼想要作到完全無私的胸懷就變得非常不容易了,故𥳾不執著箢三
字可以當作座右銘,牢記之,省察之,實踐之,鞏固之,深化之,則
自度度人的神聖莊嚴使命,必有究竟圓滿之日,否則別談度人,連自
度都會產生極大的障礙,每一位大乘菩薩道行者皆宜深自惕勵·

    舍利子!若菩薩摩訶薩於色於受、想、行、識,於眼處於耳、鼻
、舌、身、意處,橓蕌橓於聲聞乘於獨覺乘於無上乘,不見是可攝受
及所壞滅,亦不見有能攝受及壞滅者而學般若波羅蜜多,是菩薩摩訶
薩能成辦一切智智·」

    ( P493 囱欄 6 行㺨鞇欄 10 行)

    善現菩薩對舍利子說︰如果菩薩於一切不見可攝受及所壞滅,也
不見有能攝受及壞滅,而學習般若的話,此菩薩便能夠修得究竟佛智
·
    此段經文,說明如果菩薩能夠如此學習的話,也就是完全不執著
一切能所而學的話,這樣就能夠最後證得最圓滿、通達一切、無與倫
比的佛智·此段是前面幾段推演的結論,是的,只要是不執著的學習
般若,總有一天智慧會與佛陀一樣的圓滿具足,故學習般若的重點即
︰不執著,這就是般若的答案,也就是學般若品的學習重點·

    時,舍利子問善現言︰「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多,能成
辦一切智智耶?」
    善現答言︰「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多能成辦一切智智,
於一切法不為攝受壞滅而方便學故·」
    舍利子言︰「若菩薩摩訶薩於一切法不為攝受壞滅而方便學者,
云何能成辦一切智智?」
    善現言︰「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多時,不見色若
生若滅,不見受、想、行、識若生若滅;不見色若取若捨,不見受、
想、行、識若取若捨;不見色若染若淨,不見受、想、行、識若染若
淨;不見色若集若散,不見受、想、行、識若集若散;不見色若增若
減,不見受、想、行、識若增若減·何以故?以色蘊性等空無所有不
可得故·舍利子!是菩薩摩訶薩如是學般若波羅蜜多能成辦一切智智
,以無所學無所成辦為方便故。...」

    ( P493 鞇欄 11 㺨 26 行)

    此時舍利子問善現菩薩說︰菩薩如是學習般若,便能夠證得圓滿
的佛智嗎?善現菩薩回答︰是的,菩薩如是學習般若,便能夠證得圓
滿的佛智,因為他能夠於一切法不為攝受壞滅而方便善巧學習的緣故
·舍利子說︰如果菩薩於一切法不為攝受壞滅而方便善巧的學習,為
什麼能夠證得圓滿的佛智呢?善現菩薩回答︰菩薩行般若時,不見一
切若生若滅、若取若捨、若染若淨、若集若散、若增若減,為什麼呢
?因為一切空無所有不可得的緣故,所以菩薩如是學習般若,便能夠
證得圓滿佛智,因為以無所學、無所成辦為方便善巧的緣故·

    此段經文,說明菩薩不見一切法若生滅、若取捨、若染淨、若集
散、若增減,這些都是生滅有為法,如果一位菩薩已經遠離了一切有
為法,那麼則是正確的學習般若,正確的學習可以感召圓滿的結果𤪕
──佛智,故知正確學習的重要,而這樣學習的態度也是由於一切空
無所有不可得的緣故,一切本空,一切無所有,一切不可得,這都是
涅槃的特質;既如是,則無所可學,無所可成辦,這就是學習的方便
善巧·由此可知,越不執著於過程與結果的人,越容易有順利的過程
以及圓滿的結果,這就是般若的奧妙,也是般若的功用,故真空不礙
妙有,空絕非頑空、斷滅空,而是蘊藏無窮無盡,只是必須先空,才
能擁有無量自性寶藏,由此段即可得知,由學習空性,而證得佛智,
不是由空到有嗎?故知空性本空,有性亦空,本質永遠統一不變,但
現象之有則來自本質之空,唯有大空,才有大得,也可以說唯有放下
,才能擁有·


  求般若品 (一)

    求般若品說明修行般若當於大菩薩的開示中求,並以佛
陀為依歸·


    爾時, 天帝釋問舍利子言·「大德!菩薩摩訶薩所行
般若波羅蜜多,當於何求?
    舍利子言︰「 憍尸迦,般若摩訶薩所行般若波羅蜜多,當於善
現所說中求·」
    時,天帝釋謂善現言︰「今尊者舍利子所說,將非大德神力,大
德為依處耶?」
    善現告言︰「 憍尸迦!此非我神力,非我為依處·」
    天帝釋言︰「是誰神力?誰為依處?」
    善現報言︰「是如來神力,如來為依處·」
    天帝釋言︰「大德!一切法無依處,如何可言,舍利子所說是如
來神力如來為依處?」
    善現告言︰「 憍尸迦!如是!如是!如汝所說,一切法無依處
,是故如來非所依處,亦無所依,但為隨順世俗施設說為依處·
    憍尸迦!非離無依處如來可得,非離無依處真如如來可得, 非
離無依處法性如來可得,非離無依處如來真如可得,非離無依處如來
法性可得,非離無依處真如如來真如可得,非離無依處法性如來法性
可得·

    憍尸迦!非無依處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無依處可得,非無依處
真如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無依處真如可得,非無依處法性中如來可
得,非如來中無依處法性可得,非無依處中如來真如可得,非如來真
如中無依處可得,非無依處中如來法性可得,非如來法性中無依處可
得,非無依處真如中如來真如可得,非如來真如中無依處真如可得,
非無依處法性中如來法性可得,非如來法性中無依處法性可得·

    憍尸迦!非離色如來可得,非離受、想、行、識如來可得;非離
色真如如來可得,非離受、想、行、識真如如來可得;非離色法性如
來可得,非離受、想、行、識法性如來可得;非離色如來真如可得,
非離受、想、行、識如來真如可得;非離色如來法性可得,非離受、
想、行、識如來法性可得;非離色真如如來真如可得,非離受、想、
行、識真如如來真如可得;非離色法性如來法性可得,非離受、想、
行、識法性如來法性可得·

    憍尸迦!非色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色可得, 非受、想、行、
識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受、想、行、識可得;非色真如中如來可得
,非如來中色真如可得,非受、想、行、識真如中如來可得,非如來
中受、想、行、識真如可得;非色法性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色法性
可得,非受、想、行、識法性中如來可得,非如來中受、想、行、識
法性可得;非色中如來真如可得,非如來真如中色可得,非受、想、
行、識中如來真如可得,非如來真如中受、想、行、識可得;非色中
如來法性可得,非如來法性中色可得,非受、想、行、識中如來法性
可得,非如來法性中受、想、行、識可得;非色真如中如來真如可得
,非如來真如中色真如可得,非受、想、行、識真如中如來真如可得
,非如來真如中受、想、行、識真如可得·非色法性中如來法性可得
,非如來法性中色法性可得,非受、想、行、識法性中如來法性可得
,非如來法性中受、想、行、識法性可得·」

      ( P497 叾欄 1 行㺨 P498 囱欄倒數 4 行)

    本品一開始天帝釋就由對舍利子提出的問題中點出主題︰菩薩所
行般若,當於何處求呢?舍利子回答︰菩薩所行般若,當於善現菩薩
的開示中求·天帝釋接著對善現菩薩說︰依舍利子尊者所說,是否是
以你的神力為依歸呢?善現菩薩告訴天帝釋說︰這不是我的神力,也
不是以我為依歸·天帝釋問︰那麼是誰的神力,以誰為依歸呢?善現
答︰這是佛陀的神力,是以佛陀為依歸處·天帝釋說︰不是一切法皆
無依歸處可言嗎?怎麼能說是佛陀的神力,是以佛陀為依歸處?善現
菩薩告訴天帝釋說︰是的,確實如你所說,一切法皆無依歸之處,所
以佛陀非所依歸處,也無所依歸可言,但是為了隨順世俗的說法假名
安立為依歸處·所以不是離開無依處如來、真如如來、法性如來、如
來真如、如來法性、真如如來真如、法性如來法性可得·所以不是無
依處中如來可得、不是無依處真如中如來可得、不是無依處法性中如
來可得、不是無依處中如來真如可得、不是無依處中如來法性可得、
不是無依處真如中如來真如可得、不是無依處法性中如來法性可得,
反之亦然·

    此段經文,藉由天帝釋的問題說明一位大乘菩薩道行者該如何求
取般若?表面看起來,可能連題目都要受到質疑,即般若無所得,既
無得,更那來求呢?所以這是很多學佛者的問題關鍵所在,當人們把
無為法說多了以後,往往對於有所得、有所求、有所為等等字眼就起
了很大的排斥,認為只要是這些,都是離開了般若,離開了空性,是
的,這正是問題的核心所在──求和得真的不好嗎?本品正把這個問
題作了一個深入的探討與推演,答案在首段即已宣說無遺,只要求取
的方向是正確,只要求取時沒有執著,為什麼不能求呢?所以我們透
過本品的教導,會深刻的明白,求取或獲得並無不妥,只有執著才是
不好的,還有方向偏差也是不好的·所以偉大的大般若經是教導我們
不但要𥳾學箢習般若,還要𥳾求取般若,因為當拋開了一切的執著,
學習與求取就一定會有圓滿的結果,而且離開執著而學習或求取,就
是般若的具體表現了,故過程與結果,其實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一體
兩面,故因即果,果即因;當方向正確,結果也一定是正果·

    所以佛子一定要甚深明白,般若的過程與結果是什麼,絕非消極
式的無為,而是積極的𥳾求取箢,只是這個求取,絕對包含了智慧,
更包含了慈悲,那麼其正果當然也就是圓滿的慈悲與智慧了·故悲即
智,智即悲,語言文字總是有限的、分裂的,但是在絕對統一的境界
裡,一切都不再對立,一切都互攝互融,所以悲智才一如,一切一如
,故我們一定要以正確的態度去面對𥳾求取箢這件事,求取絕非壞事
,只有執著與方向偏離才不對,大乘菩薩道行者宜深自惕勵,常常反
省,觀照自己的菩薩道是否有太多的執著習而不察?是否有太多的方
向偏離而不自知?是否有太多該努力而未努力的事情未作?是否有太
多該放下而未放下的看法、理念、概念、想法...?般若甚難,唯
來真如於眼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耳、鼻、舌、身、意處真如亦
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眼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耳、鼻、舌、
身、意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眼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
於耳、鼻、舌、身、意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憍尸迦!如來於離眼處非相應非不相應, 於離耳、鼻、舌、身
、意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眼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
耳、鼻、舌、身、意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眼處法性非
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耳、鼻、舌、身、意處法性亦非相應非不相應;
如來真如於離眼處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耳、鼻、舌、身、意處亦非
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眼處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耳、鼻
、舌、身、意處真如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眼處非相應非
不相應,於離耳、鼻、舌、身、意處亦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
離眼處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於離耳、鼻、舌、身、意處法性亦非相
應非不相應。...」

    7 ( P510 鞇欄 5 行㺨叾欄倒數 1 行)

     善現菩薩接著對天帝釋說︰如來於五蘊、 五蘊真如、五蘊法性
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五蘊、五蘊真如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
法性於五蘊、五蘊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於離五蘊、離五蘊真如
、離五蘊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如來真如於離五蘊、離五蘊真如非相
應非不相應;如來法性於離五蘊、離五蘊法性非相應非不相應。..
.橓

    此段經文,也是透過長篇的篇幅來探討相應不相應的對立觀念,
所以不論如來與五蘊如何對立代換,還是相對概念的破解為主旨,因
為真如即法性,也可說即如來,一切的本質都是統一的,沒有對立的
,但在三界眾生的有限思惟裡,真的很難完全明白到底什麼狀況是超
越了相應或不相應等對應狀況,然而這個狀況卻是解脫輪迴必須到達
的狀況,所以無論佛經文字多麼艱澀難懂,我們都要耐性的去深心體
會,再加上老實用功修行,那麼總有一天,你會恍然大悟,不再只是
了解文字大概在說什麼,可是卻總有隔靴搔癢之嘆了·

    所以不論經文中提及了什麼文字或名相,懂也好,不懂也好,你
就只是不受妄念干擾的看,能懂多少是多少,不必在不懂的地方作太
多的停留與推敲,因為最重要的一點是︰如來、真如、法性的境界是
離開思想的推敲,所以如果走錯了方向,不如不走,故看經其實也是
宜以如如不動之心去看,看久了,聽久了,行久了,自然而然會有水
落石出的那一天,此段經文即如是,有許多難以語言文字真正盡述之
處,但一定不要忘了,語言文字只是工具,真正重要的是它所覆載的
意義,故切莫迷失於文字名相中,要清晰的、明覺的一直把捉不變的
重點──空,即是最佳的讀經態度·



   「憍尸迦!彼尊者舍利子所說, 如是於一切法非離非即、非相應
非不相應,如來之神力、如來為依處,以無依處為依處故·」

    7 ( P520 叾欄 19 㺨 21 行)

     善現菩薩繼續對天帝釋說︰舍利子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於一切法非離開非靠近,非相應非不相應,那麼如來神力、如來為
依歸之處也是一樣,是以無所依歸之處為依歸之處·

    此段是大段經文之後的小結,說明一切法的本質是超越離開或靠
近、相應或不相應的相對境界,那麼如來的神力以及以如來依歸處所
涉及的問題,其實在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也是同樣超越了相對的境
界,依歸只是依歸,完全沒有執著在其中,既然沒有了執著,也就沒
有依歸處可言,當然也沒有依歸者或被依歸者可言,因為一切的本質
即空,空中一切都得到了統一,沒有對立、對待、相對·但是千萬別
忘了,本質的問題歸本質,現象的問題歸現象,在本質來說,真的是
沒有依歸處,可是仍處於現象界中的我們啊!當然還是要以如來為依
歸,沒有如來的教導,想要澈底解脫輪迴,真的是比登天還難,千難
萬難,難以言明·

    故我們千萬不要天真的以為既無依歸,則也不需依歸如來,那就
是把本質和現象的問題牽扯不清了,猶在學習的佛子,宜甚深明辨之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