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iuo@Feeling (曉逸) on board 'Buddhism' 標 題: 三十七道品講義--正念 發信站: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Thu Dec 21 08:39:50 1995)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卍 卍 卍 三 十 七 道 品 講 義 卍 卍 卍 卍 釋 證 嚴 著 卍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 □ □ □ 第 七、 正 念 □ □ □ □□□□□□□□□□□□□□□□□□□□□□ 『 正 念 ─── 謂 人 思 念 戒 定 慧 正 道 , 及 「 五 停 心 」 助 道 法 , 堪 能 進 止 涅 槃 , 是 名 正 念 。 』 我常強調思惟、觀念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外在行為,最主要是由內在修養所表現 的,所以「大學」曾說:「富潤屋、德潤身。」只要看一間住宅房屋的裝飾,就可以 知道這家主人是富有或貧窮;一個人是否真正有修養,只要觀察他日常生活的舉止行 為,以及待人接物的一切舉動,即可知道此人內心的修養境界到何種程度,所以說「 德潤身」。 「德」者「得」也,外在的行為有修養,則可建立內心的道德觀念。例如我們尚 未拜師學藝之前,還無所得,因為功夫沒有學成;如果用心努力下功夫,把師父指導 的過程都細心第加以練習,再配合專一的精神,久而久之就會不斷地進步,自然能練 就一手好功夫。今天比昨天熟練,則多得一分,而且不只得一分,還可以將它再創造 、創新,然後傳授給別人,這就是所得之後的功能。 與此相同的道理,初學佛之人,不知佛法是什麼,經過專心的學習,慢慢體會什 麼是佛法,體會之後再身體力行。在實踐佛法、力行正道時,會感覺到這條路的風光 與境界,這就是真正體會的心得。若是你已經走過這條路,就可以回過頭來,以真誠 的心境,去教導他人,告訴大家如何行走這條道路,走道何處會得到何種境界‧‧‧ 等,這就是由「得」而成「德」,所以說「德」者「得」也。 § 有 定 才 能 產 生 「 慧 」 § 心念可成就人的德行、充足人的德業,因此必須由心修起。心念若正,則用心下 的功夫一定也是正的;思惟與觀念若正確,則所追求的目標就會正確;追求的目標正 確,精進用功之後的體會就稱為「德的成就」。設若心念不正、思惟偏失,則所走的 道路就會偏邪,走上邪道後,所做所為就是惡業───墮落的惡業。這些結果都是由 心念所生。 我們現在所談的「正念」,是警惕大家舉止動作、待人接物要時時善加思量。思 就是警惕之意,每個人都要自我警惕,想想自己應該以何種聲調、形態來待人處世; 與人交接時,應該考慮自己要採取何種觀念,為將來的立身處世奠定根基,這都稱為 思與念。「思」就是警惕,「念」就是觀念。 我們過去與現在所思念的是「戒、定、慧」,這是學佛者應該注意、時時反省警 惕以及實行用功的道路。「戒」就是防非、預防錯誤,必須時時刻刻謹慎注意自己的 言語行動,「開口動舌無不是業,舉手投足無不是罪」,所以要時時遇防過失錯誤, 這就是「戒」。 「定」是心靈的訓練,我們要時時刻刻自我訓練心念的定靜。學佛最怕的是心念 散亂;心若散亂,則一生之中,絕對無法成就任何道業。所以我們應該培養定力,選 擇一條道路,選定道路之後,要下定決心走完路程,這就是「定」。 人之所以修而無得,就是因為欠缺一個「定」字,我們拜佛、念佛、打坐、讀經 ,無不是為了收攝雜念心,訓練自己的定心。佛陀慈悲,為了收攝眾生的散亂心而設 教,開啟八萬四千法門,其實他只為收攝我們的心念專一靜定,所以這個「定」字對 學佛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有定心才能夠產生「慧」───智慧,欠缺定力而想開啟智慧,那是不可能的。 有的人說:「我拜佛,求佛開我智慧」,拜佛並非要求佛開智慧,拜佛只要拜得心念 專一,自然能開智慧;心不專一,意念散亂,要如何開啟智慧呢? 阿難陀尊者是佛陀的俗家堂弟,也是佛陀出家的侍者。我們今天有經可讀、有法 可學,都是靠阿難陀尊者的文力、文德所攝受而傳承下來的,所以阿難稱為「多聞第 一」。他跟隨在佛的身邊,時時聽佛的教法,運用他的記憶力,將每一句佛法記在心 裏。所以有句話說:「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佛法如大海一樣浩瀚無邊,但是 點點滴滴的海水都能進入阿難的心中,佛陀所說的教法,都是阿難所攝受的。 有一天,阿難跟著佛陀出外托缽,佛陀走在前面,阿難持缽隨行在後。阿難見佛 陀在他的面前行走,全部的心思精神都集中在佛的形態,不論何時何地,阿難總是覺 得佛陀的一切舉止行為都能收攝他的心;他心中自忖:「這莫非就是佛陀智慧的威德 ?」他禁不住生起歡喜心與嚮往之念,趕緊加快腳步,跑向前去請示佛陀說:「佛陀 的智慧德相,時時令我們望而生喜,產生一種不可言喻的歡喜心,這就是佛陀您的智 慧威德。佛陀啊!我是您的弟子、您的堂弟,到底要如何修行,才能夠成就三十二相 ───福慧威德的莊嚴相?佛陀,您是否能夠賜給我一些智慧呢?」 佛陀回頭看看阿難,沒有回答他的問話,依然加緊腳步向前走去,繼續托缽。等 到他們受到供養,缽中得到食物,佛陀與阿難各自持自己的缽,就找了一處涼快的樹 下坐下來。佛陀一拿起缽就專心地吃完這缽飯,阿難心中生疑:「佛陀為什麼不出聲 、不回答我的問題?他的動作究竟表示什麼意思?」所以他看得出神了,佛陀已經吃 完飯,他卻仍眼睜睜地望著佛陀。 佛陀吃完這缽飯,回過頭就說:「阿難,你還沒飽啊?」阿難搖搖頭說:「佛陀 ,我尚未吃飯。」佛說:「我吃飽了,為何你還沒飽呢?」阿難說:「我還沒吃,當 然沒飽。」佛陀就說:「對啊!我吃是我飽,你還沒吃,當然還未飽,你剛才叫我賜 你智慧,你自己不去修,那我如何給你呢?」 阿難從此頓悟,並開始把心收攝於一處,他心中想著:「我要求慧,應該自己去 求取,必須將心統攝專一,於定中生慧。」所以阿難就成為多聞第一。心不專則聞不 入,即使聽再多的法也聽不進去。大部分的人都是一耳聽、一耳漏,這叫做「有漏」 ───用一個耳朵聽,聽一半而已,所以一知半解。那應該如何聽呢?要靠耳根聽, 然後專心攝受,這稱為「無漏」。用無漏根來聽,才有辦法攝受佛法。 我們學佛希望佛法與心相應,除了心與佛法相應之外,還要會應用。所以我們有 心專一來學佛、聽用佛法,必須全心全意去體會。佛書千經萬律,就是只為了要以佛 法引導眾生心;眾生用心學習,也是希望能體會佛法,真正有所體會才能夠發揮效用 。若無所體會,則儘管千經萬律都入了你的耳朵,還是會漏失,無所用處。就像一個 容器一樣,盆子、桶子要裝水的時後,應該正面放好來裝,有多大的盆就能裝多少水 ;設若將其覆蓋,不但無法裝一點點的水,而且水一倒下去,就從盆底漏掉。 接受佛法與此道理相同,儘管每天都聽法,若以有漏的耳根來聽,就像倒放的水 桶一樣,一邊聽一邊漏,很快就流失;如果聽法時像正放的水桶,裝多少水都裝得住 。用正心正念來接受佛法,就像以大根大器來接受佛法一樣,一聽就能受用,一裝進 去就能發揮效用;越是發揮它的效用,月能發揮「聞性」的功能。所以,希望大家反 觀自性,觀賞自己本地的風光明月。 只要用正念之心來接受佛陀的教育,則我們的心地時時光明,刻刻啟用。 § 五 停 心 觀 修 習 法 § 學佛要從基礎學起,學佛的基礎住要在「戒定慧」,「戒」是尊守做人的規則。 孔子教我們「五常」,一個人若不守「五常」,就不像人了;而學佛者離開「五戒」 ,就無法稱為學佛者。 「戒」是規矩,也就是規則。想成為一個佛教徒,必須以戒為先,戒能防非── 預防過失錯誤;我們若不犯錯,則心能時時平安,心安則理得,能得到真理。這裏所 謂的「心安」就是「戒」,「理得」就是「定」,業就是「慧」───「定」能產生 「慧」。心安生定,由定生慧,所以稱做「心安理得」。 「戒、定、慧」是學佛的基礎,我們要好好順從佛陀的教法,也就是要有「正念 」。佛陀的教法我們要時時刻刻拳拳服膺,行茲在茲、念茲在茲、學茲在茲。我們學 習佛陀的教法叫做「學茲」,身體力行佛陀所教的方法,叫做「行茲在茲」,學什麼 就要表現所學,時時記在心裏,這就叫做「念」,念必定要有正念───正確的心念 ,必須實行「戒、定、慧」,力行正道。 若想求得「戒、定、慧」,一定要有正確的方法。當然佛陀設八萬四千法門,門 門都能達到「戒、定、慧」的目標,只是快慢的差別而已。若要直接了當,達到這個 境界,就不能離開五項方法與原則,這些方法稱為「五停心觀」,也稱「五停心助道 法」。這五項方法是: 一 、 多 散 眾 生 數 息 觀 。 二 、 多 貪 眾 生 不 淨 觀 。 三 、 多 瞋 眾 生 慈 悲 觀 。 四 、 愚 癡 眾 生 因 緣 觀 。 五 、 多 障 眾 生 念 佛 觀 。 § 多 散 眾 生 數 息 觀 § 眾生的心大多是散亂的,散就不能專,心不專則念不定,心念不專不定則無法產 生智慧。所以要增長智慧就要將心念安定下來,不可像狂猿野馬一樣動亂不安。有句 話說「心猿意馬」,是比喻心意如狂猿野馬───像猿一樣到處亂撞;如同沒裝鞍的 馬一樣不受控制。若要使狂猿安定下來、使野馬溫馴聽話,一定要有正確的訓練方法 。 五停心觀就是訓練心念的五種方法。第一種是「多散眾生數息觀」───眾生心 若多散亂,有種方法可治心散亂,那就是「數息觀」。「數」是算的意思。人都有後 天的習氣、習慣,修行就是要將過去的習慣收攝聚集,回復原來的本性。 人的本性都是淨寂光明的,稱為清淨涅槃的心境,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眾生 皆有佛性」。只是有時無明生出,和外界混在一起,而違背了我們原來的本覺,心念 就這樣一直奔馳於外面的境界,久而久之就變成習慣。原本清清淨淨的覺性脫離了覺 知,從此和外面「迷」的境界交合混雜;所以有句話說:「背覺合塵」───也就是 污染的意思。 看看現今社會如此混亂,社會的亂就是因為人心雜亂。「人心不同,個如其面」 ,因為人的心沒辦法統一、觀念無法一致,所以會亂。心念不統一就互相違背,互相 違背則所做出來的事難免會亂。 我們的本性都一樣,只是後來背覺合塵,受外在塵境的影響而使心念散亂,原本 至高無上的佛性一落千丈變為凡夫;我們現在就是要力爭上游,回歸清淨的覺性。凡 夫的情、污染的心都是向下墮落的,每個人都同流合污,所以叫做凡夫。流是向下流 ,凡夫心就是向下流、不長進的,我們現在就是要「背塵合覺」──背逆凡夫心,合 於本覺性。也就是自凡夫的境地開始往上游、往前進展,這必定要有無比堅強的毅力 、勇氣與信念。下墮容易上游難,要往下落是不用著力、非常快速的,因為下面有股 吸引力;但是要向上游就得靠自己的力量了。上游要靠什麼呢?必須以我們的力量好 好向外鍛鍊。要如何鍛鍊?很簡單,想要控制雜亂心成為一念心,只有一個方法:「 以毒攻毒,以念攻念。」心念向外散逸時,唯有以一念心才能控制心念不外散。用什 麼念?用「數息」,數就是算,息就是呼吸。 我們在打坐時,坐下來首先要調好身體的位置,將腿盤好、小腹收縮、挺胸展胸 ,肩膀順齊胸部,眼光下垂、控制身態,不讓身離了心,然後再以念來束縛心。用念 縛心,用什麼念呢?就是用數息的念。開始時,將丹田(小腹)的氣,慢慢向上流通 ,呼、吸,把氣慢慢往下面呼;慢慢吐出去之後,再用自己的精神觀想「氣」從小腹 慢慢吐出來,吐到氣息和小腹平齊時,再將氣慢慢吸回來,如此一呼一吸、一出一入 ,為「一」。 調氣時,我們的精神集中在自己的身上,將氣息自身體內慢慢吐出,吐到內外距 離一樣時,再慢慢吸回來,如此我們的精神就是貫注在我們的身上,專心地數念一、 二、三、四、五‧‧‧‧十;一出一入、一呼一吸,前後不亂,數息不會斷停,氣息 也沒有長短不齊,這就表示我們用精神來控制心念,將雜亂的心控制為一念,在我們 的身心而言,這是一門功夫。若坐下來還沒數到三,就想到今天要做什麼?還沒到二 ,就考慮將來要如何、如何?或是回憶昨天、過去的事,沒多久心念就會散掉。人的 心不能二念── 一 顆心不能同時有兩種作用。能夠從一到十都無妄念,則再回頭自 一到十數息,這樣,功夫就會慢慢進步,第一次、第二次數息都不散亂,第三、第四 次‧‧‧也不散亂,一直連續不斷,則心自然會專一。 所以,學佛要有次第,初用功的人想要心不渙散,第一個步驟就是要用數息治散 亂心,心若不專,則意不能定;意若不定,則慧不能生。所以要增長智慧,首先須將 散亂心控制為一念,想要使心念專一,就要用功於「數息觀」。數息觀不一定現於打 坐,有時在寫文章或考慮事情時,心思不知跑到那裏去,也可用數息觀。總之,心思 散亂時,不論行、住、坐、臥,都可以用數息觀來收攝我們的心念。 § 多 貪 眾 生 不 淨 觀 § 眾生心之所以會散亂,多數是由貪欲而起,有了貪念就會生散亂心,所以我們想 要使心不往外奔馳、使心能淡泊,就要用「不淨觀」來警惕多貪的欲心。貪就是有所 愛,以為這樣東西是多麼好的東西,所以心起貪愛;對物質貪愛就會去爭取,爭取就 會因而造許多業。這些業都是起於太愛我們的身,因為有身體才會貪婪外界的物質, 所以要去除貪愛就必須先從自己本身做起。我們要反觀自身全是不淨物,若能「觀身 不淨」,就會反省自己為什麼要這樣爭取?到底是在爭什麼?我們的人身究竟能在世 間留存多久?何必為了這個身軀而競爭?世間萬物爭得最厲害的就是人與人,有的人 甚至為愛人而起瞋怒忌恨,造下罪業;我們若能用「不淨觀」,自然不會生愛、生恨 ,也不會生嫉妒心。 有的人為了愛一個人而不顧一切,即使毀掉自己的前途也在所不惜,有句話說: 「不愛江山愛美人」,就是為了愛一個人而寧願犧牲自己的名利與地位。古今人物比 比皆是,這些人為何會如此呢?就是心念迷失、散亂,不知此身原是多麼不淨之物。 佛陀的教育,時時警惕我們身為不淨物。當初佛在世時,阿難具莊嚴之相─── 佛陀三十二相,阿難三十相。有次舉行無遮法會,佛陀帶領許多弟子去受供,阿難由 於外出為佛陀辦事,所以沒跟上。大家來請佛去受供,阿難還沒回來,等阿難回來時 ,佛陀已經將全部的弟子帶出去了。阿難心想:既然佛陀走了,我就單獨去托缽,佛 陀往東邊去,我就往西邊托缽。所以他一路往西走。 最後走到一個聚落,印度地方天乾地燥,他走了一段路後,缽還是空的,他又熱 又渴又餓,雖然耐過饑餓,但是渴卻不堪忍。剛好前面有一口古井,一位女子正在那 兒打水,阿難走到井旁時,這名女子抬起頭看到這位出家人,眼前一亮,心想:「多 麼裝嚴的比丘啊!」 這名女子名叫摩登伽女,她一看到阿難,心裏無形中生起強烈的愛念,所以當阿 難將缽伸出去,拜託她將打起的水分給他一些時,摩登伽女便高興地將水倒入缽中, 瞪遮大眼注視這位莊嚴的比丘,直到阿難離開。 她一回到家,就要求母親設法讓她擁有阿難。她的母親是個外道教徒,並操賤業 (不是很良好的職業),她知道比丘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女兒這種愛戀之心,根本不 可能實現。可是她的女兒死求活求,一心只愛這位比丘。母親愛女心切,只好成全她 ,即使造業也在所不惜。 她請了一位念符咒的人來,用邪術迷引阿難,使他迷迷糊糊,懵懵懂懂,身不由 己地受邪術吸引而來。天明時,阿難不知不覺地離開佛陀,等佛陀要講經時,發現找 不到阿難。佛知道阿難已受難,趕緊派遣文殊菩薩到摩登伽女家附近去找回阿難,並 且叫所有的比丘要全心一意持楞嚴咒。 此時阿難正在摩登伽女的室內,在即將破戒時,忽然間清醒過來,馬上離開摩登 伽女,跑回佛陀的修行地。摩登伽女見阿難忽然離她而去,心中非常難過,便一路追 奔,來到佛陀的面前,請求佛陀成全她。佛就說:「你是否真的很愛阿難?」她說: 「我真的非常愛他。」阿難此時正入內洗浴,佛就叫人把阿難洗浴的水端出來,問她 說:「你真的愛阿難,絕不後悔?你愛阿難那裏呢?」她說:「我愛阿難的全身。」 佛就說:「你既然那麼愛阿難,這盆是阿難的洗澡水,你就將它喝下吧!」摩登伽女 嚇了一跳說:「佛,你是大慈悲者,這麼髒的水為何叫我喝下呢?」佛說:「每個人 的身體原本就是這麼髒的,現在阿難健康時你就已經嫌髒了,那他將來老死敗壞時, 你又將做如何想呢?」摩登伽女聽了佛的話,頓然開悟,證悟初果,忽然間能觀查人 身的不淨,從此所有的愛念、貪欲都消除了,她再也愛不起來───原來阿難的身體 一樣這麼髒,那還有什麼可以愛的?這就是「不淨觀」。 欲治貪心唯有不淨觀,若能善用不淨觀,自然所有的愛欲都會消滅。這是第二種 五停心觀───對治貪念的方法。 § 多 瞋 眾 生 慈 悲 觀 § 眾生多瞋,瞋就是愛發脾氣,這是煩惱的根源。人的煩惱根源有三:貪、瞋、癡 ,這些根本煩惱若不除去,我們的智慧就無法增長,觀念也無法正確;所以,要使觀 念正確、要增長智慧,必定要將煩惱根源去除。多貪的眾生必須用「不淨觀」的方法 來對治,而多瞋的眾生,應該要用什麼方法來對治呢? 有一位會員初次來到精舍就對我表示,自從了解慈濟的精神之後,他覺得自己參 加慈濟行列,能親身體會的時間實在太少了,因為他參加會員的行列已經有五、六年 的時間,但是一直沒有機會來到本會。當他聽說要擴建病房,將來要設立醫學院,就 問其他的委員要如何加入這項活動? 他說,自己這輩子還沒做過一件令他歡喜的事,他希望能利益社會,皆大歡喜。 所以聽到慈濟的計畫,覺得這正是時機,就對委員說,第二期的病房部分,他要發心 捐一百萬,而紀念堂部分,他認為慈濟紀念堂是佛教徒、甚至是未來宗教追求者的精 神堡壘,所以他認為醫院固然重要,紀念堂更不能忽視;他虔誠發願在紀念堂的興建 期間,每年以自己事業營利所得的三分之一贊助。 這就是慈悲心的表現。他並問了我一個問題,他說:「我想請師父開示,應該如 何控制自己的脾氣?我因為脾氣很壞,時常不能自我控制。有時想想,實在沒什麼值 得生氣,但經常就是忍不住啊!」 我就對他說:「你要多聽經,看得開則脾氣不會發作。」他說:「有啊!我每天 都六點起來聽經。師父常常講經,我人雖然沒來,但是我都聽錄音帶。每次聽經,我 都感覺師父好像是在說我,因我確實有這個缺點。我也常常想從今天開始不再發脾氣 。但是一聽完經,出門上班,看到不順眼之事,我還是同樣忍不住要發脾氣。」 這就是人的通病,發脾氣非常簡單,但是要控制疲氣真是不簡單。我對他說:「 會發疲氣是因為環境的關係。譬如你今天回來這裏,覺得心靈很平靜,整天都很歡喜 ,為何高興,你知道嗎?因為你拿出了慈悲心。當你聽到慈濟的工作很有意義,你寧 願將一整年所賺的三分之一捐助紀念堂,這就是慈悲心。你今天感觸到境界而發心, 發心後能抱持那麼歡喜的心,此即佛陀所說的:『多瞋眾生慈悲觀』,今天所處的環 境是在慈悲的境界中,所以會覺得很高興、很平靜。」 佛陀教導我們用慈悲來教導愛發脾氣的眾生,用慈悲來制止暴躁易怒的心靈。我 們學佛就是要時時警惕自己,在世俗中的人,由於面對的是事業、領導、管理,所以 缺少讓他培養慈悲的環境。如果能有這種好環境,人是多麼可愛啊!就是那麼慈悲、 那麼快樂寧靜。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該了解自己非常幸福;周圍的環境,時時刻刻 都能使我們培養慈悲心,制止瞋心、控制脾氣,仔細想想,是不是很有福? 有一位從美國回來的青年對我說:「師父到底是修什麼法門?」我說:「我可能 是修多忙法門───忙碌的法門。」 他說,以前在台灣唸大學時曾參加佛學社,當時好高騖遠,因為「禪」是佛學中 最超然的境界,所以他選擇的法門是「禪境」───禪的功夫。在這段時間裏,他走 遍了各道場,參訪名師,也常與人參加大專夏令營的齋戒會,並且去打禪七、打佛七 。 但是,儘管他鑽研佛學已有四年了,一直到大學畢業,他還是茫茫然不知所從, 也不知禪甄正的道理是什麼?只是不斷地追求禪最高的境界。畢業後,他抱著對佛教 尚茫然、又熱切的心到美國留學,並且組成一個佛學社,專門研究禪理。他將在台灣 所學的「文字禪」───書本上的理論及道理,帶到美國,開班授課為人講說禪理。 然而,一年半下來,他覺得以文字來教導禪功,真是越來越矛盾,一股熱心不斷退除 ,而聽課的人亦不斷減少,他的心就這樣冷卻下來。 他告訴我:「今天我親自來到這裏,深深體會只有人間的佛法才切實。師父說『 忙碌的法門』,就是忙忙碌碌地為人間的事忙。」他說他也有同感,並且希望能將人 間的佛法、慈悲濟世的精神帶到美國去。 他本來抱著一顆對佛法很冷淡的心態自美國回來,但是現在他要抱著一股熱心, 將慈濟的精神、人間的佛法帶回美國,這就是慈悲心。用慈悲心來創造人生的前途, 除了能清淨我們的心地,也能去除多瞋之心。若想培養慈悲心,聽聞佛法、訓練心思 ,除了要有佛教的常識、學識之外,尚需有好的環境來培養、訓練。佛法要徹底去了 解,並非只研究經藏文字就能透徹。 那位年輕人,抱著一股熱心將禪學文字帶至美國,出國之前的四年加上出國之後 的兩年,他不但沒有體會到禪宗的真味,就是連最基本的起點,到現在還是非常茫然 ,花費了六年多的時間,是不是很冤枉? 然而,他來到這裏就能法起慈悲心,起碼對人間佛教的根本有所了解,起點正確 則目標正確。所以「五停心觀」中佛陀說:「多瞋眾生慈悲觀」,想培養慈悲觀必定 要創造這一種境界,有這個境界才能身心透徹,才能去觀想。 因此,我們要多多體會慈濟的精神,加強我們的道心,提升我們的慈悲念;若能 時時刻刻不離慈悲之念,則能消除發脾氣的念頭。 這兩種心念,一是瞋恚心,一是慈悲心。慈悲若增長,則瞋恚心會減少;慈悲心 佔滿了我們整個觀念,那麼,瞋恚心也會在我們的觀念中完全消除。 所以,要時時培養愛心,愛就是慈悲。我們的愛必須透徹、無任何色彩,這叫做 「無緣大慈」,也稱為「同體大悲」。要有廣博普遍的愛,也要有透徹的愛,若能如 此,則我們的觀念無時無刻都充滿慈悲愛念,對人有愛心,還會生什麼氣呢? 那位青年又問我:「師父,您做慈善事業,規模如此宏大,在建醫院時是否曾遇 到最煩惱的事?」我想了想就說:「你問我的是真煩惱還是假煩惱?」他問:「煩惱 還有真假之分嗎?」我說:「當然有!若是為了推動事業,有時我也要表現出有煩惱 ,如此才能喚起人們的力量;若是說真正的煩惱,我想我還不曾有過。」 他納悶地問:「這到底要如何解釋?」我就回答:「我做事之前有一個覺悟:凡 是有事就有煩惱,若要做事,就必須先下決心,絕對不怕煩惱,若不怕煩惱,則任何 困擾都不算煩惱。」他又說:「我看您有這麼多事、這麼多人,您可曾發過脾氣?」 我回答:「這和煩惱一樣,假脾氣我發過,若是真脾氣,我就不知道要如何發起了! 」 我們學佛要有輕重分別,我們面對的都是凡夫,假使面對的是聖人,恭敬都來不 及了,怎麼會發脾氣呢?而凡夫都是愚癡的,跟愚癡的人發脾氣,實在划不來!多一 念恨,則多一顆壞的種子,倒不如以憐憫心、慈悲心來寬諒他們,種下善的種子。 要如何消除多貪?就是要拿出慈悲觀來,只要整個觀念都充滿慈悲心,我們的脾 氣就不會發作。 § 愚 癡 眾 生 因 緣 觀 § 眾生多愚癡,愚癡與智慧是相對的。學佛就是希望能學得智慧開啟,要開啟智慧 必須滅除愚癡;減一分愚癡就增一分智慧,增一分愚癡就是少一分智慧,這原本就是 相對的;所以我們學佛要學得開智慧。要如何才能消除愚癡呢?必須用「因緣觀」來 對治,也就是「五停心觀」的第四種方法。 佛陀為人間設教說法,一切學問都在因緣中,我們一切的生活也沒有離開因緣, 但是我們多數人都在因緣中迷失了因緣───就因為沒有辦法徹底了解因緣,所以才 會愚癡。人人都應該了解,一切都是因緣和合,從因得果。因,有「成就的因」,也 有「障礙的因」。「成就的因」完成「成就的果」;有「障礙的因」,就不能有「成 就的果」。如果能夠於果中繼續培養歡喜心,如此則因就果成。 我們的因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培養出來的,每個人時時刻刻都生活在因與果中,而 且因果循環,因成果就,果又在因中。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學佛必須時時刻刻不離開 因果觀,若能時時不離因果觀,就能滅除愚癡的觀念,滅盡愚癡之後,自然能開啟智 慧。 世俗之人,大多執著於情與愛、財與利,為了愛財、愛名利,計較得自己非常苦 惱,如此,不僅毀滅了自己,也毀滅了他人,這是社會上常發生的事。有的人尚能看 淡財與利,但卻看不開情與愛,寧可沒有財、名、利,而執著於一分情與愛。但是學 佛者或有智慧的人,不只能看淡財與利,也能夠看淡情與愛。 古時,中國普陀山某一寺院,有一位老修行者。這位老修行者未出家前,父親開 了一家鐵工廠,全心全意培養他這個獨生子成人,並把全部的技藝教給他。後來,父 親漸漸年老,他也慢慢長大成人,隨之繼承了家業。不久,他的父親就離開人世了。 父親過世後,他便獨立門戶、成家立業,日常生活省吃儉用。他常覺得鐵工廠大 多打製刀鎗等武器,會殺傷人命,與他的生活意願及理想不合,所以他慢慢疏淡這項 家業。最後就放棄工廠,轉而從事農業。每天拿著鋤頭到田裏認真地工作,種菜賣菜 ,過著安逸的生活。然而,他的妻子卻不安於本分,覺得這種克勤克儉的生活非常苦 。 他知道自己的心不在自己的家,但他不動聲色,更不管她。這位妻子慢慢變本加 厲,除了賭博、無所事事,東家長、西家短之外,更進而與人私通;這個丈夫慢慢知 道妻子的行蹤,卻也不生氣,更認真地從事農作,努力生計。 除了農耕之外,他還利用時間多親近佛法。有一天,他對妻子說:「我可能要離 開家庭十幾天,請你照顧家裏。」但是,在這十幾天中,他並沒有遠離家庭,而是在 附近的一家寺院等待時機。而他的妻子真的以為他將離開一段時間,所以約了姘夫在 家裏住一個星期。 一段時間後,他先生認為時機已經成熟,就到市場買一些酒菜、魚肉,高高興興 地回家去。 這個姘夫一聽到他先生回來了,非常害怕,妻子就趕緊將他藏到房間的床後。而 她先生明知她的姘夫躲在房間裏,就故意不進房裏,卻高興地對妻子說:「我在外面 賺了不少錢,我們夫妻倆好好來慶祝一番。」說完,就把所有的菜帶進廚房,親自作 菜。 這位妻子看先生回來了,也很不好意思,便到廚房幫忙洗菜、煮菜。全都準備好 了之後,就把酒菜端到外面的餐桌上。妻子排了兩副碗筷,先生看了就說:「你應該 排三副碗筷才對。」 妻子問:「你和我兩個人,為何要多一副碗筷呢?」先生就說:「我們有客人啊 !而且是個貴賓,也是我的恩人,所以你應該準備三副碗筷。」妻子覺得非常疑惑, 真的就排了三副碗筷,排好之後,妻子就問他:「你的客人呢?」他便說:「在房裏 啊!」妻答:「房裏怎麼有人呢?」他就對她說:「你放心吧!去把貴賓請出來。」 妻子說:「你是不是精神不太好?」他答:「不是我精神不好,今天是個良辰吉日, 你不必害怕,趕快去請他出來。」 就這樣,妻子一直說沒有,先生一直說有。最後,先生生氣地說:「若不敢出來 ,敬酒不吃,必須吃我一刀。」妻子嚇著了,床下的人更是害怕,就趕緊爬出來;兩 人面無血色,非常惶恐。而這個先生竟然把他當成貴賓,非常有禮貌地請他上座,向 他叩頭跪拜並感激地說:「你真是我的大恩人,我很感謝你,今天是你們的良辰吉日 ,從今天起,你來代我的業,我要把自己的妻子和所有的財產都送給你,請你接受縛 我的業。」 這位姘夫何樂不為呢?既可得到現成的妻子,也可以得到現成的家業,更可以得 到現成的財產,為什麼不好呢?他看這位先生態度如此認真,要送他所有的東西,就 高高興興地接受了。而先生非常輕鬆自在,身無牽累、心無掛礙,只穿了一套衣服, 向他們問訊、再祝福後,就抱著歡喜輕鬆、萬緣放下的心情離開家庭,跑到普陀山修 行去了。 這對私通的姘夫姘婦,已經變成正式的夫妻。而這個後任丈夫接掌前夫的家業後 ,不務正業,既不種田、也不管工廠,一天到晚在外面吃喝嫖賭,回到家裏便打妻子 。這位妻子覺得後夫不比前夫好,但是她投訴無門,想向人哭訴,而大家都知道她的 過去,每個人都笑她傻,說她遭受報應。她有話無處說,越想越覺得以前的丈夫真好 ,於是跑到普陀山,求前夫原諒,回家與她重修舊好。 已經出家修行的人,怎麼可能接受她的要求呢?她苦口婆心地勸她回家,要她好 好與後夫和睦相處。結果,她最後還是回家了。 但是,這個後夫變本加厲,連田地房屋都賣掉,去當乞丐,到處乞討。於是這位 妻子再度到普陀山,第二次要求前夫;但先生心如止水,一點都不起波動,妻子便又 回家了。 她非常絕望,後夫已經離開她,要如何繼續生活下去?這時她想,以前的先生最 愛吃鯉魚,於是想盡辦法討前夫的歡心,希望他能回家再結為夫妻。所以她跟人討一 些錢,買了一條黑鯉魚,用心烹煮,煮成前夫過去最愛吃的口味,然後迢迢將此魚送 到寺院。 這個先生看她送這條鯉魚來,高興地接受,並對她說:「你既然記得我當初的喜 好,並且布施給我,我就接受這條魚,將它放生。」妻子問:「已經煮熟的魚,怎麼 可能放生呢?」他就回答:「既是已經死去的感情,那有辦法再復活呢?物死尚能復 生,情死不得再活。」他說完便將這條魚拿到放生池放生,這條魚竟然又活了,所以 後世之人將這個放生池名為「黑龍池」。 世間人說:「我什麼都能忍,什麼都能讓‧‧‧‧」,但是一談到田產、妻兒, 則什麼都不能忍讓。這位老修行者,他年輕時,雖然父母留給他龐大的家業,也取了 一位貌美的嬌妻,但是他的妻子卻不守婦道。由於他親近佛法,所以了解因緣的道理 ,他不願免強無緣之人,便成全他的妻子與新歡,並且把所有的家業都留給他們,讓 他們成為夫妻,自己跑去修行。 他向妻子的姘夫致萬分謝意,並把所有的家業都讓給他,為什麼要感謝他呢?他 所感謝的是:人生因緣,緣生緣滅,有了這份因,就會造這份業;有了一分業,就會 多一分責任。既然有人要求接續他的責任,那麼,他何樂而不為?何樂而不捨呢?所 以他將這個家業全部捨給他們,心無掛礙地去修行。 因為他心無掛礙、無怨尤,故能「斷除煩惱」。煩惱一去除,則求法法正,用正 當的心念來求取佛法;由於佛法就是正法,所以正念與正法相會合就能開悟。當他的 妻子拿一條煮熟的魚供養他時,他竟能將這條魚放生,使熟魚在池中復活。若非已成 道之人,如何使死魚復生呢? 我們的人生,大多生活在因緣中,別人對我們如何,我們若能夠原諒他、心不懷 恨,就是智慧。別人對不起我們,我們懷恨在心,就稱為愚癡。所以,學佛應該以因 緣來破除愚癡,若能如此,則可開啟智慧。 某次我在台北,有一位會員來到我的面前痛哭流涕,一再對我說:「師父,我罪 業深重!」我等她哭完之後,就問她是什麼事?她就說:「幸好我接受佛法,幸好這 一年來我能夠親進慈濟,否則我現在已經無法再生存下去了。」我問她:「你到底發 生什麼事?」她回答:「我最近可能會被關進監獄。」 她說,她有三個孩子,她最疼愛的是大兒子,而其他兩個孩子都已成家立業。大 兒子平時非常孝順,甜言蜜語,說什麼話都讓她喜歡,所以她對大兒子百般信任,萬 分寄望。大兒子事業心很強,在外與人創業,投資設立公司,他跟母親說:「媽媽, 我想做事業,為了方便起見,希望以媽媽的名義,在銀行設一個專戶,領一本支票。 」母親就說:「只要你的事業能有成就、能方便,我就相信你,但是你絕對不可以辜 負媽媽。」兒子就說:「不會啦!媽媽,我們母子相處這麼久了,你怎麼還不相信我 呢?我絕對不會辜負你,何況我是你所生所養的,我怎麼會害你呢?」 母親聽了,心花怒放,真的去領一本支票簿。想不到支票一領出來、印章一刻好 ,兒子竟然不斷開支票。母親既不識字,更不知道兒子在外面已經做到什麼程度,支 票與印章都在兒子手裏,結果外面支票滿天飛。由於無法兌現,而且金額龐大,無法 向對方交代,兒子不能償還債務;於是便不管母親吃上官司,而自己逍遙法外。 所以這位會員非常痛苦,她跟我說:「記得師父曾說,業來的時後,要歡喜接受 ,所以我們歡喜地接受這一份業,我只是非常對不起被辜負的人,我這些業不知要還 幾生幾世才能還完?」我用了很多話來勸慰她,要離開的時候,她一再對我說:「師 父,我平時在外面做慈濟,說不定我入獄後,也可以用慈濟的精神來感化裏面的人。 」 所以她離開之前,請了許多我開示的錄音帶,又用了一個塑膠袋裝了許多慈濟發 行的小冊子,並且跟我打招呼說:「師父,我非常滿足,我能在入獄前見到師父,師 父跟我說這些話,我一定會歡喜地接受;我進去之後,也一定會把慈濟經神散播給裏 面的人。」 這就是地藏菩薩的精神───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有時候佛陀也會顯現入地 獄形象,來感化那些受苦的眾生。監獄中是一個不自由的地方,與外面自由的空氣完 全隔絕、與外面的宗教精神完全遠離,若能將外面宗教自由的精神帶進不自由的監獄 裏,把這份人間互相敬愛的形態也帶入裏面,在那裏那怕只是影響三、五個人,都可 以彌補這一生辜負人的罪業。 希望大,得失就大,她把所有的愛與希望完全寄託在大兒子的身上,這個兒子難 道不是從她的腹中生出的?十月懷胎,二、三十年所培養下來的感情,請問,親情是 何物?這種親情到底是什麼?能對它寄與多少希望?如果這位女士,還沒看開因緣、 還未接觸慈濟之前,她可能無法面對事實。因為她加入了慈濟,看開了因緣,所以能 帶著清淨之心走入人間地獄,這就是看開因緣,也就是打開得失之心。 § 多 障 眾 生 念 佛 觀 § 眾生多障礙,學佛本是件很簡單的事,人人皆有與佛同等的智慧與佛性,既然是 本具的特質,學起來當然很簡單,只要一複習就能本性全具。但是其中卻有障礙,障 礙我們這份智慧光明的反照。 每個人的心地都有無盡的光明,只是這份光明常向外發散。舉例來說,我們所使 用的桌燈,都有燈罩,只要打開桌上的電燈,則它所投射出來的光線一定在桌子上, 因為燈光被燈罩罩住,所以能集中焦點於桌上;若是將燈罩掀開,那麼,這個電燈的 燈光就會發散於其他地方。 現在我們這一份心光,就像是被燈罩完全遮蓋住,使發散出來的心光無法反照本 地心性,而變得愚癡闇昧,這就是障礙。障礙有自障、他障。他障是外來的障礙;自 障是自我的障礙。外來的障礙無法障礙我們的道心,最令人害怕的是自障───自己 起障礙的心去障礙自己的道業。 佛陀在成佛之前,以自己的實力來降服十種魔根,這十種魔根就是因為自己內心 起障礙而生的。我們若是有心向道,則即使外面有再多的困難,也無法障礙我們;如 果內心起障礙,盡管外面環境多麼順利、有再好的緣,而我們內心欠缺這份自生的因 ,那麼,道還是不能成就。 因此,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念。有句話說:「一勤天下無難事」,勤就是毅力, 我們若有勤的心念,自內心生出一股毅力,不斷精進、撥開萬難,那麼,世間有什麼 困難的事呢?古時的祖師或成功的賢人,沒有一個不是出自內心勇猛的毅力與信心, 每一位聖、賢人能有所成就,絕不離開這三種條件。 § 請 轉 逆 緣 為 善 緣 § 一個人必須自信、信他。對自己的能力要有自信心,對他人也要有一份信任。在 日常生活中與人相處,無論如何,必須相信人生在世是互相幫助、彼此切磋的。 例如一塊玉石,若要成為人見人愛、價值很高的寶玉,必須經過粗石的琢磨。人 也是一樣,我們若想要有成就,一定要面對許多惡劣的環境、不好的臉色、難聽的言 語、難辦的事情‧‧‧‧,而且要一一將其克服;克服之後,還要對這些事情起感恩 的心態───我們必須相信,這些人事是要成就我們、愛護我們的。 世人有句話談起來很簡單,但是深刻感受卻不容易,那就是───「愛之深、責 之切」。雖知每一個嚴厲責備我的人,就是愛我的人,但是我們往往無法接受這種「 責之切」的境地,只想追求「愛之深」的感受而已,這也可以說是心理障礙。 我們若能夠透徹這個道理,看到再難看的臉、聽到再難聽的話,就可以將它善解 ,不但能接受這些教法,還能向它感恩;若能如此,我們的道心便成就了,這樣可以 轉障礙為道念,轉逆緣為善緣。所以,人都是自障,而非被世間外緣所障礙。 § 心 如 明 鏡 被 塵 遮 § 學佛,想撥開障礙,必須回光返照。 無明就是暗,被陰影遮蔽;有陰影則自己不了解自己,非但對自己起疑心,而且 不能信任他人。因為我們的心先自疑,看到不好的臉色,就會以為他人對我們不信任 ;其實當我們心中懷疑對方不信任我們時,我們已經不信任對方了! 自疑則無信;信念一被搖動,毅力就會消失,毅力一消失,勇氣便淡弱了。總而 言之,我們要先建立信心,這份信心就是智慧的光明,回照於內心本性,也稱為「反 觀觀自性」。想要建立自信,必定要先生起信心;要生信心,唯有一種方法───念 佛。 念佛要念得以佛心為己心。若能夠以佛心看人,則人人皆是佛;如果用疑心去看 人,有句話說:「疑心生暗鬼」,有一份疑心,就有一份陰影將我們遮蔽;自己生疑 ,卻總認為對方是鬼。所以,用鬼心看人,則人人是鬼;用佛心看人,則人人是佛。 念佛並非要求佛為我們開智慧、保佑我身體平安、家人事事如意;而是要使我們 凡夫心轉為聖人性,把狹小的心念擴大為「量周沙界、心抱太虛」───眾生心就是 太狹窄了,像針孔一樣,小得只能容納一根線,只求一對一;只求自己得到他人的愛 、得到信任、受到別人的重視,這就是狹窄的心。念佛就是要念得這顆如針孔一樣細 小的心,能夠開擴成「周量沙界」。 看看我們人的眼睛───瞳孔、水晶體只有這麼一點點,而我們的視界卻能夠包 容山河、包容大地,能夠放眼天下、容納天地。想想看,外面的境界是這麼大,進入 我們的心裏卻只剩下這麼一點點,如此是不是有很多障礙呢?我們對外所看、所要求 的是這麼多,能容納入心中的只有一點點,這樣的心怎麼會沒有障礙呢? 念佛應該念得心如眼睛的水晶體一樣,只要看到什麼,就能夠容納什麼。我們若 能夠以佛心來包容天下的眾生,那麼,我們就不會有障礙了。所以,佛陀在世時以種 種方法來引導眾生,以許多人事事實來開導眾生,使眾生化解各種障礙。 § 阿 闍 世 王 殺 父 篡 位 § 人都有愛自己的心,這種愛己之心通常會推及親人,但是這個親情是不是很牢固 呢?不見得!親情容易受私人的物欲所推翻,阿闍世王就是一個例子。 佛在世時,領導弟子修行,弟子中有一位叫提婆達多,他是佛陀俗家的堂弟。提 婆達多學佛之後,不但沒有縮小自己的欲心,反而更增強欲念,對佛生起不恭敬之心 ,甚至背叛佛陀的教誡,煽動僧團中的弟子───領導五百位出家人造反佛教;這就 是由於欲心所使。他同時煽動阿闍世王,叫他背逆親情,並跟他說:「你做新王,我 當新佛。」阿闍世王受到他的煽動,便將自己的父親囚禁在監牢裏,斷絕糧食及飲水 。 阿闍世王的父親頻婆娑羅王在執掌國政期間,非常尊重佛陀,他深刻體認到佛的 教法很好───佛陀一再強調,眾生的情與愛是一種無常,而欲念則會破壞人與人之 間的親情。盡管佛說如此,他卻沒有親身受過世間任何苦難,所以對此存有疑惑,認 為世間最可信的就是親情之愛。 直到兒子阿闍世王背叛了他,他才深深體會到佛陀真是一位包容天地的大智慧者 !也透徹了人性與親情───原來人性就是受了這份欲心所遮蓋,原來親情不敵欲愛 啊! 所以他非常慨嘆也非常苦惱,在牢裏受盡飢寒之苦,回想當初在位時,一點都不 覺得世間有什麼苦;等到身為一國之尊的他,受盡飢寒困苦,才深深體會到,莫非這 這就是因果?國家雖然尚存,卻因一子之背叛而受盡折磨‧‧‧‧。 這是不是障礙呢?什麼來障礙他呢?欲!這就是被欲念所障礙。父親已經這麼老 邁,阿闍世王若能安心守本,父親過世後,就可繼承王位了;但是他卻無法忍受長時 間的等待,急著想當王,得到名利地位,所以把父親禁閉起來。阿闍世王不顧一切, 大逆不道的行為,造下了業,結果於現世墮入地獄。 提婆達多也是一樣,他光明的本性受到遮蔽、障礙,而造下重業───殺佛、害 佛、反叛佛。本來他可以成就正果慧業,卻因為這份欲念,而使他生起這份罪的障礙 § 心 存 感 恩 不 著 相 § 頻婆娑羅王雖然信仰佛法,卻沒有親身體悟,而不知道人性的苦難,等到他親身 經歷之後,才真正體會出佛陀智慧的深廣。 提婆達多與阿闍世王兩個人,可以代表人們純真的佛性受到欲念所遮蔽,產生了 陰影而動搖信心;由於信念動搖,所以造就重大的罪業,不但無法成就佛果,反而造 下入地獄之因。 因此,罪業的障礙到底是自造還是人造呢?無法成就道業,到底是自障或人障? 總而言之,一切的道業,都是自生障礙,而一切罪業也是自造。所以,我們要以佛心 為己心,若能夠時時以佛心為己心,則看普天下的眾生皆是佛;用佛陀的心來包容一 切眾生,則對人不怨、對事無尤;不生怨尤之心,就能常常快樂自在,而且會時時精 進,不受外境所障礙。 總之,不論是不好看的面容、不好聽的語言、不好做的事情,我們都要抱著感恩 接受之心;若能如此,一切障礙都可以破除了。 這就是「五停心觀」最後的一種方法───多障眾生念佛觀。「觀」是反省、觀 照之意,我們要回光反照,藉外面的形態來反照自己、警惕自己,則世間一切的動態 ,都是我們最好的教育。所以這個「觀」字,也就是接受人事的意思,要藉事練心─ ─藉著人事來鍛鍊我們的心思;因此,我們要面對人事、接受人事,並且感恩人事。 「五停心觀」全都講完了,心散亂時應該用什麼方法來治散亂心;多貪欲時要用 何種方法來治貪欲心;發脾氣時應以什麼觀念來破除瞋心;產生人我是非的愚癡心時 ,要用什麼觀念來破除人我是非;面對各種外境時,應該以何種方法來面對?佛陀苦 口婆心,莫非是要使我們明心見性,用智慧來印證心地的光明。 佛法在東方盛行,佛陀有如一隻手指,眾生則是「因指見月」───依佛手指所 示的方向看月亮;千萬不可執指棄月;若只注意這隻手指,會失去真正觀賞明月的機 會。 佛陀開了八萬四千法門,他不希望眾生執著於法,迷失道理。所以我們應該藉法 見理,盡管佛陀是以種種方法來引導我們,但是他卻是只包含一個道理───要我們 明心見性。 -- Ξ Origin: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