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命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發信人: iuo@Feeling (曉逸) on board 'Buddhism'
標  題: 三十七道品講義--正命
發信站: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Fri Dec 15 12:22:40 1995)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卍                                        卍
             卍        三  十  七  道  品  講  義      卍
             卍                                        卍
             卍                        釋  證  嚴  著  卍
             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卍


             □□□□□□□□□□□□□□□□□□□□□□
             □                                        □
             □       第    五、     正       命       □
             □                                        □
             □□□□□□□□□□□□□□□□□□□□□□



       業的成就是因為眾生有活命(生活的命根),有生命就有動作,有動作就會產生

   業。福業與惡業,無論是幸福或罪惡,都是由於眾生有命的存在,才會造就這些善惡

   的業,我們若能正確的利用生命,則生命力可累積福分。

       蠢動含靈皆是命,有知覺的眾生都稱為命,有氣習的出入就是有命的存在。氣即

   呼吸,呼吸存在則眾生還活在世間,當一氣不來時,命就斷了。一期的壽命稱為「分

   段生死」,如幻的命根也有變異生死;斷了變異生死,就是四聖生命的慧根。學佛就

   是希望能去掉如幻的變異生死,進而延續四聖的慧命。

       四聖的慧命就是出家修行,這裏所謂的出家不是形式上的出家。出家有所謂身與

   心俱出家、心出家身不出家、身出家心不出家的形式。當然,因緣具足時,身心出家

   則能延續佛的慧命,假若因緣不具足,寧可心出家而身沒出家,如此尚有功德。以出

   世的精神入世、發揮生命的功能,成為正信的在家居士,這也是功德。假使身出家而

   心沒出家,不但在修行的道路上無法自立,反而破壞了佛法,這就是一種邪命。所謂

   出家,有上述的不同形式,我們都是身心俱出家者,心出家而身沒出家的人,也是修

   行者;總之,發心修行的人,就是真正學佛的修行者。


           『 正  命 ───

              謂  出  家  之  人 , 當  離  五  種  邪  命  利  養 ,

              常  以  乞  食  自  活  其  命 。 』


       真正要學佛修行的人,應該遠離五種邪命。五種邪命是指一些人為了自我的利益

   而不擇手段,爭取世人對自己的供養,以求不勞而獲。

       佛在世時制定弟子日中一食,托缽活命。佛本是一位王子,他可以享盡人生榮華

   富貴的生活,但是為了清淨心地,先割捨利養的思想,然後辭親割愛,離開了利誘的

   環境,外出修行。經過五年的參學,六年的苦行,終於完成道業,徹悟宇宙奧妙的真

   理。

       佛自覺自悟之後,便開始教化眾生,引度眾生。既然要度化眾生,就必須先以身

   作則,雖然它他已成佛,在迦毗羅衛國時,父親貴為一國之王,富甲天下,但是他仍

   然以身作則,守持身心、遠離名利,他延門托缽,也領導弟子延門托缽,沒有師突之

   別。他的弟子群中,甚至包括他的姨母、妻子、堂弟及兒子。當出印度的社會背景包

   括四種階級,劃分得非常清楚,地位高低懸殊,若身為奴隸則永遠都是奴隸。但是若

   走入佛的教團,則眾人一律平等,沒有誰該侍奉誰,或高低貴賤之分,為了生存,就

   得親自出門延路托缽,那怕是貴為王子、王親貴族,皆與庶民同等。

       譬如佛的弟弟是王子的身分,佛的堂弟也是王族,身分地位非常高貴。而地位低

   者,尚有在皇宮打掃、剃頭的奴隸;這些奴隸是當時印度地位最低下、最令人瞧不起

   的人。但是無論何人走入佛門,就完全平等看待,無高下之別,所以佛陀特別制定乞

   食的生活。

       若僧團中自設灶爐,就會有人做事、有人不工作的情形,這就是不平等。佛制定

   乞食的生活是為了領導僧團,為了調伏弟子們貢高我慢心,使那些皇親王族的出家人

   ,去除驕傲自大的心理,也使本來具有慈悲善心者能提高自信心。佛陀為此制戒:「

   日中一食,樹下一宿,各自托缽以活己命。」

       這就是所謂的「當以乞食自活其命」,這是原始佛教僧團生活的形式。佛陀領導

   一千多人的僧伽團體,而能人人相安無事、和睦相處,就是給予每個人平等的待遇,

   才能人人和平相待;這是佛在世時教團的制度。



              § 比  丘  托  缽  不  得  超  過  七  家§


       佛法傳至中國,背景形態與印度不同。因為佛教尚未傳至中國時,中國已有道教

   ,道教是修仙道,也是修行的一種,修道者通常選擇安靜之處去修仙鍊道。中國人的

   思想比較保守,名山勝地奇多,這些人就在風光明媚、山明水秀之地建造道觀。

       中國的地理環境與印度不同,印度僧團多遠離人群聚落而居;而中國則山明水秀

   ,修行人就選擇山水優美之處安居,自耕自食,自謀生活,不須要離開居處到人煙較

   多之聚落乞食,所以中國的修行者多於深山各立叢林,於是寺院道場漸漸增加。有了

   叢林,便自己種菜、種稻、五穀雜糧‧‧‧‧,生產食糧供養自己。當然,他們並沒

   有將佛陀的托缽制度廢除,只是變成「化緣」的形式,所以人們都認為出家者沿門化

   緣也是修行的一種方式。

       但問題就是出在這裏,佛制定的托缽只是一碗飯而已,以今天吃得下多少飯,能

   填飽肚子為限,故稱為應量器。現在人稱碗為缽,在佛教中亦可名做應量器。佛陀制

   定出門托缽只能乞討七戶人家,第一戶若出外工作,無人在家,則托空缽,到第二戶

   時,他們剛下工還未煮飯,則又是空缽,再至第三戶人家,他們連本身都養不活,所

   以沒有剩餘的飯菜分給僧人,便又是空缽。

       總之,佛制定規則,沿門托缽不可超過七家。七家都托空缽時,就要好好自我反

   省;今天自己欠缺德養,沒有受福的份,所以回去要善加修行。若出門只托一家就滿

   缽時,要為自己祝福,並感謝眾生的恩德,要為眾生祝福,為自己慶幸。托滿缽時,

   雖只經一家,也要知足而回。這是佛的制戒,只以一碗飯為滿足。

       而中國將托缽演化為化緣,化緣則不限食量,多多益善。這就叫做邪命,已非以

   應量器為限,變成毫無限量;不是什麼功德無量,而是貪求無量啊!

       過去的祖師,把中國修行者容易犯的過為分成五種,稱做「五種邪命」:

       一 、 詐  現  異  相 。

       二 、 自  說  功  能 。

       三 、 占  相  吉  凶 。

       四 、 高  聲  現  威 。

       五 、 說  所  得  利 , 以  動  人  心 。




            § 第  一  種  邪  命 ─── 詐  現  異  相 §


       「詐」是不實、虛偽,例如「未得謂得」───自己尚未得道,一點功德也沒有

   ,但是為了使眾生供養自己、尊重自己,便告訴他人說自己已得道放光、驚天動地,

   說法時天龍八部都會現前!眾人所以沒看見,因為是凡夫、是肉眼。有的人聽了這些

   話,就會認為對方很了不起,他說的法雖然平凡人聽不懂,而天龍八部卻都很歡喜地

   來聽;為了怕丟臉,就乾脆說自己也聽得懂、也很感動,這叫做「詐現異相」。

       有的人甚至說:「我處於深山之中,人煙隔絕,不食米、不飲水、不吃果,卻能

   存活,這是我得到了神通的緣故。我坐禪時,得到宿命通,知道你過去生是如何、如

   何‧‧‧。因為我能告訴你過去生是什麼,所以你應該相信我所知道的。」

       總而言之,詐的意思是不實,是奸詐、狡騙,詐騙眾生、對自己不忠實。這是佛

   陀教誡中最嚴重的罪業,在法華經中佛說:「未得謂得,是大妄語業。」尚未到達某

   種境界,卻告訴他人我已得到什麼、什麼‧‧‧‧,這是大妄語業,也是大邪命。

       佛陀嚴厲地教導我們,不可顯異惑眾。縱然有德,明白道理,有種種內涵,也不

   可宣稱自己能知過去、預測未來,應該隱己之光明,現凡而不可現異。因為佛設教是

   為了人間眾生,所以講法時必定要講他們日常生活能了解的教法,不可說些高深莫測

   之事,如此反而擾亂眾生心,而且迷亂顛倒。

       看看現在有多少說要熱心修行的人,精神錯亂、是非顛倒,那就是因為他所接觸

   的宗教太過於高深莫測;脫離現實的人生,而追求「詐現異相」的境界,使得初學者

   不解道理,道未得而神先亂。所以,縱然已得到宿命通或其他神通,還是要隱藏這種

   凡人無法理解的境界,也不可有詐現異相的邪命。

       所謂修行者,不只是指出家弟子,在家的佛弟子也包括在內;佛弟子要遠離五種

   邪密命,不可以邪求、邪思以利養,應以乞食自活其命。

       學佛是希望能回我本性,人之本性是純真、單純的,純則不雜、真則不詐;修行

   是要回歸本性、徹見十相。法華經的經義是教導我們去除小乘的無明,回歸一乘的實

   相,亦即返妄歸真。凡夫皆有污染、妄念,要歸返真如本性,就要遠離詐現異相,遠

   離不實與虛妄,不可為了爭取人們的供養與尊重,而造下妄語業───「未得謂得」

   。尚未得道、尚未徹見真理,卻說自己已得道、見道,說自己已經開悟了,這就是妄

   語;尚未證果,心性尚未與理會合(性與理互相會合才是真正的開悟),而說自己已

   證果、已得果,這都稱為「詐」。

       「異」是指神通變化,凡夫所言是神通莫測的異相,我們必須自我警惕、遠離異

   相,不可犯了這種毛病。世俗之人也是一樣,要小心謹慎,日常生活中莫貢高我慢,

   以為自己懷才不遇,這就是「未證謂證」。

       慧能祖師慧性本具,聞一理即能通徹人之本性,盡管他未曾受過教育、未曾讀過

   說,連一個大字都不認得,卻能一聞道理即悟人之本性。他初入僧團時,就在僧侶們

   的石磨坊中工作,一進去就是八個月,連師父五祖的面都沒有見過,只在工作房中默

   默地劈柴、舂米。八個月後,他在前庭遇見五祖,五祖問他來多久了,他答說八個月

   ,五祖對他的應答很滿意。

       他雖然不識字,卻非常有忍性、耐性,就這樣在工作房待了六年的時間。諸位,

   六祖慧能大師劈柴舂米,前後經過六年,無人教他,無人鼓勵他,他卻能專心一意地

   做好本分事,將耐性放在他修養的功夫上。一般凡夫,能找到幾個具有這種耐性、耐

   心的人?他每樣道理都懂,假設他不懂得道理,就無法以一偈來透徹禪宗原來的本性

   、真理,這就是聖人。聖人與凡夫之別在此,凡夫所犯的毛病是詐現異相,聖人之所

   以為聖人,就是透徹實相。




            § 第  二  種  邪  命 ─── 自  說  功  能 §



       何謂「功」?即內能自謙。謙虛是內在修行的功夫,一個愈有修行的人就愈是謙

   虛,愈有學問的人愈覺得不足。因為世間的學問浩翰如大海,何況出世的教育,更是

   無量無邊。了解道理後,才知道自己離真理尚遠;與道差一大截,才自覺渺小;愈覺

   自己渺小,才會愈向前精進。

       所以,人最怕的事就是自大。以為自己很偉大、功能很充足,這樣容易貢高我慢

   。學佛就是要縮小自我,擴大心胸、求取學問。縮小自我就是我們的內在功能───

   謙虛,擴大心胸就是求取學問。佛陀的三藏十二部經,若以圖書館收藏而言,總有所

   極限,假設能放在心性的藏經櫥中,則無有限量。人人都有一個廣大無邊的藏經櫥,

   那就是自己的本性。

       若能以自己的內心來吸收佛的教育,不斷地追求、不斷地發揮效用,則「一理通

   ,萬理徹」。只要能體會一理的真相,就能像一個無量廣大的藏經櫥一樣,日常生活

   中的人與事,無不是三藏經典中的文章。

       過去有位祖師說了一個譬喻,他說:「蒼蠅在紙窗前一直飛鑽,再怎麼飛鑽,也

   無法飛過那層薄薄的紙。」所以,一個人若只在紙上的文字中轉來轉去,再怎麼鑽也

   沒辦法鑽出道理來。因此我們應該心胸開闊,包容宇宙的一切教化,這就是我們所擁

   有的寬大藏經櫥。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事、每一人,無不是我們應該容納接受的教育,

   我們應透徹實相,這樣才是真正廣大的心胸;不可稍微了解事理就自滿自大,必須善

   加警惕,學佛不可自誇功能廣大。



            § 第  三  種  邪  命 ─── 占  相  吉  凶 §



       學佛不可動不動就求看命、相命,須知道我們原是依善惡業而來的人,「凡夫被

   命轉,聖人能轉命」,因為凡夫一切都是因命運來安排───所謂命運,在佛法中稱

   做「業力」,而世俗人則稱做「運氣」。

       「業力」是說我們這輩子所受的果,是由過去生中的因而來。現在有許多人前途

   茫茫,不知所從,是因為業力無形也無影,既看不到也摸不著。這種無形無蹤、無影

   無相之物,稱為「業力」。世俗人說「運氣」,氣與力是同樣的意思,是無法看見,

   人的心理與形態在無形中會被運氣所轉變。



                  § 「 相 」  隨  業  而  轉 §


       凡夫非常關心自己的命運,但自己無法知道,所以必須找人算命。過去的算命先

   生大多是盲人,他們由於眼睛看不見才去學算命,而許多眼明的人卻拿自己的命給瞎

   子算,這不是很矛盾嗎?既看不見東西還要幫人看命,命不是他的,要如何看呢?這

   就值得深思啊!

       人的命在八字,八字是時辰;時辰八字,何時落地,八字命已被定下來,由不得

   自己。至於算命算得準嗎?對於那些迷茫、不知所從、此路不通的凡夫,都能算得準

   。為什麼呢?因為算命先生怎樣說,他就怎樣做,所以自己的命已經被人掌握、控制

   ,也就是說命被轉了。

       譬如有個人想作生意,不知最近自己的命是否通達,就去算命。算命先生說他上

   半年運不亨通,最好諸事莫做;他信以為真,所以即使有很好的創業機會擺在眼前,

   他也任其白白地喪失。看別人做此事業發財賺錢,他更相信自己的運不通,別人能賺

   錢,而自己就是命不好,沒有這種運氣好發財。

       其實,他就是因為聽信算命先生的話,上半年都不工作;自己不肯去做,而別人

   已經賺大錢了,他仍說算得很準,這就是迷信。

       算命者是個凡夫,因為他無法看自己的命,命若看得準、算得好,我想這些算命

   者都可以當大事業家了。若能算出何時可賺錢?何時可避免災難?我想,事間的好事

   、大事業、成功之事,都是那些會算命的人做去了。但是這些盲者對自己的命茫然無

   知,他們跑江湖的人,算命多是為了生活,不得已才從事這項工作,所以不值得人們

   迷信盲從。

       出家人若學會這種占相吉凶,就是邪命,不是出家人的本分,也不是佛弟子應該

   學的事。所以我們不可幫人算命卜卦、占相吉凶。人的相會隨著業而轉,不可由其面

   相說此人是如何壞、何時會遭遇什麼‧‧‧‧。雖然他過去面有凶相,但如果他無形

   中做了善業功德,相就會因此改變。若由我們出家人當面立斷此人是何種凶相,那會

   使此人的身心受損,也會影響旁人對他的見解,所以我們不應幫人占相,也無須為人

   看住宅吉凶。福人居福地,任何屋子、任何地理,都是此人過去所帶來的福業與惡業

   ,由不得人。一間屋子的位置若只憑粗俗的見識來論定其風水,則居住下來一定不會

   平安,因為居住人的心態已經受到影響。

       有一位教育水準很高的人曾來告訴我:「師父!我請一位人士幫我看地理,他說

   我的住宅風水不好,人住進去不會平安;這是不是真的?」我就說:「心安則地靈,

   人心若很平安,地就清靈,住宅也會很吉祥;心若不安,則土地即使有靈也會變成凶

   地,一切唯心造。請問你當初買這房子時,是否非常高興?」他回答說當然很高興。

   我又問:「那你搬進去住時,覺得如何?」他說不覺得不妥。我就說:「既然高興便

   是吉地,便是吉祥;你若能抱持當初喜歡這房子的心,那就吉祥!」

       他聽了之後對我說:「師父!這可能是真的。當初我買這房子時真的很高興,但

   是後來我的女兒搬出去住,我便開始懷疑是否房子有問題,否則女兒與女婿為何要搬

   離家?所以我才請人幫我看住宅,結果他看了之後說這房子住了會不安定。」

       我問他的女婿、女兒從事何種行業?他答說女婿當醫生。我又問他的居處在何地

   ?他說在天母的一個社區,並且是第八層的公寓房。我問他女婿搬家的目的?結果原

   來是想開診所。

       我就說:「對啊!你這是八樓的公寓房子,要如何開診所、看病患?他取妻子是

   要成家立業,不是入贅到你家和你作伴,他搬出去外面發展自己的醫學技能,這並沒

   有錯啊!」他恍然大悟地說:「那我懷疑這房子不好,是不對的囉!」他馬上說要抱

   著歡喜心回去住,我就告訴他:「你當然要抱著歡喜心回去,否則你這八百多萬的房

   子豈不白白浪費掉了。你一直說這房子不好,要賣人,別人也會覺得你的房子不對勁

   ,所以你當然要抱著歡喜心回去住吉宅。」

       他高高興興地回家了,經過兩個星期後,他又和朋友一道來找我,他說:「師父

   ,我真是心理作祟,過去那位先生說我的房子不好,我就住得很煩、很不安。自從我

   來此聽了您所說的話後,回到家裏,覺得這兩個星期心情非常輕鬆,這房子怎麼看怎

   麼漂亮。以前別人說它不好時,我一直想賣掉,不過現在即使有人出高價要買,我反

   而不想賣了。」

       抱著歡喜心來守我們的本分,就叫做正命。如果隨便為人看地理,有時會造成人

   心靈不安、家宅不祥;所以學佛要盡量避免,這就是我們平時應該注意的地方。要常

   常自我警惕,不可學那種顯異惑眾的邪理,而把真正做人的道理都抹煞掉;只一味談

   鬼論神,說些高深莫測的事,那就錯了。請大家多多用心於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道

   理上,不可脫離做人的道理,而去談論鬼神;也不要去看命或問地理,這都不是我們

   的本分。

       修學佛法要有正命,生活的態度要正確、待人接物不能偏差。命,是生活形態、

   是動作根源,一切的行動舉止、思想觀念都必須正確。

       正命的相反是邪命,邪命的第三項───占相吉凶,看命、卜卦、看風水、地理

   ,都屬於占相吉凶。學佛必定要有正思正念,今生的一切果報都是隨著眾生業力動作

   而感應的,人的命是一種奧秘不可言說、也不可理解的事情。因為命隨著人的動作而

   不斷地在改變,命也是定業不斷地延續;命既是定業的延續,又不斷地在改變,那真

   正的道理何在?

       所謂不斷的延續,是指我們這迷茫的凡夫心懵懵懂懂,隨著這顆種子來種因,然

   後發芽、生根,最後開花結果,這就稱為不斷的延續。

       例如有兩種人,其中一種是社會上的一般人,他什麼都懂,學識很高,忙碌於自

   己的事業;他的家庭背景良好,智識豐富,求學過程步步順心如意,自小學、中學、

   大學,‧‧‧‧順利地往前推展,然後成家立業。家庭、事業與名利根隨著他,他很

   容易就被這些事物所轉,根本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深思熟慮,了解人自何處來?往何處

   去?他一點都不去用心體會,所以糊裏糊塗地隨著過去的福來延續現在的緣。他的生

   活如意、事業順利,可以說是迷迷茫茫地隨著過去的因而成就現在的果。

       另一種人是種下過去的因,而得到現在的果報。他一出生就在貧窮的家庭,然後

   在逆境中成長,一切不如意的事都在他生活環境的周圍;隨著坎坷、不如意的環境,

   他漸漸成長,既無家庭溫暖的愛,又缺少社會、學校的教育,就此墮落於黑道。這也

   是同樣隨著業而顯現現在的果,就是業上加因、因上加果,也是一樣糊裏糊塗地生因

   結果。

       這就叫做延續業力,這就是糊塗的人生;不知何處來也不知將往何處去,不肯用

   心探討人生的來源與去向,一生隨著定業不斷地延續。

       也有一種是業不斷地在改變。意思是說,我們雖然在業的生活中常常身不由己,

   但是有了「緣」,無論環境如何,他都能有所感觸而去追求真理。

       看看釋迦牟尼佛,他雖然處在順境中,無憂無慮,但他卻能運用智慧,觀察人世

   間的苦───生是苦,病更是苦,老則非常無可奈何,死也牽腸掛肚。這是他親自見

   到的世間人生過程,因此也想像自己將來也有這樣的境界。這些景象使他內心有很多

   的感觸,也啟發了他的意念,一心想探討人生的真理、宇宙的真義,再進一步思考人

   生的不平等問題;他覺得自己應該啟發人性,調和人生的不平等。

       釋迦牟尼佛若是和我們普通人一樣,承受過去的福,而糊裏糊塗地接受了福業的

   因緣,則三千年前,印度迦毗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只是一個小國國王的繼承人而已

   。但因為他對人生的智慧有所感觸,所以捨離俗緣,而投入宇宙間真理殊勝的因緣;

   這是他自己斷了目前的俗因,延續未來的聖緣,因此,「命」也是可以改變的。

       我們也是一樣,普通的凡夫,有些對「生」有所感觸的人,就想探討生的來源,

   而走入佛門;有的受外在環境萬般的刺激,消極頹廢,而深入宗教;也有人因本身受

   到滿身的委屈而投入宗教,去發揮愛心與生命功能。平常人都是對環境有所感觸,深

   自體會,然後發揮生命的功能,這就是改變命因。

       利根之人,一旦發了願就能斷了因;而鈍根之人,就會斷斷續續───發心後若

   有好的因緣,便可培養一心不退的意念;若遇到逆境,就會因此路不通、受到阻礙而

   回頭;回頭後,若又有好因緣,他就會再繼續走。如此進進退退,便浪費掉許多時間

   了。




                 § 一  切  無  心  命  無  定  論 §


       佛在世時,有一個大生意家,善於經營,既得名又得利,堪稱為長者。但是好景

   不常,他的家庭突遭變故,他很消極,跑到佛前求佛:「佛啊!我看破了,我想出家

   !」佛陀就圓了他的願說:「善來比丘!」他因而得出家之福,在僧團中開始修行。

       他每日聽佛說法,出外延門托缽,回來便打坐、靜思,經過一段時間,愈來愈覺

   得出家修行者的生活千篇一律,僧人就只是聽經、托缽、思考而已。日子一久,他便

   認為索然無味,有天他忍不住對佛說:「我想還俗。」佛問:「你為何要還俗?」他

   答:「我看透了,所以想還俗。」佛也就隨其心、順其意地讓他還俗。

       又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他在社會上,體力一天天地消退,年齡一天天的增長,

   事業又是處處不如意;他就回想在佛的座下,每日皆無掛慮接受佛的教育,過著無憂

   無慮的僧團生活,是那麼安定、那麼自在,無有煩惱。這時,他才後悔當初錯了。

       這就是凡夫。凡夫一面對聖人就很容易發心,改變自己的俗念,斷棄俗緣而出家

   。在僧團中,普通人年久日長便會覺得枯燥無味,想要還俗。如此反覆不定,又再接

   續過去家累的俗緣,佛也沒有辦法改化他的命。命要自己轉化,利根者肯斷俗緣,一

   此就會再回頭。

       一切唯心,任何事都須要我們用心及用功。命是無定、是不可理解的,但是,卻

   可由我們自己的願心來決定。雖然算命算得很準,但是一個人的願心若不很堅定,還

   是很容易改變的,所以命也隨著業而轉變。

       我們既然學佛,就應該培養本身清淨的意願,無須去求人算命。自己都不求人算

   命了,何況是幫人算命?我們並非跑江湖的人,學佛必定要有超然至高的思想,不可

   占相吉凶,應該多啟發眾生,使他們向善,步步超越,不可以命理控制他們的人生。






            § 第  四  種  邪  命 ─── 高  聲  現  威 §



       學佛修行是修養自己。何謂「修養」?我在此向大家解說可做為我們修養的兩個

   準則;也談談敗壞我們形象的兩件事,這就是───聲與色。

       說話時若粗言惡口、大呼小叫,這代表個人人格的標幟,如此容易破壞別人對己

   身的觀感,所以我們對待他人要柔和善順。佛陀僧團中有「六和敬」,教導佛弟子的

   身形動作要外同他善。即別人在行善、在修行時,身體、行動若配合大家的動作與形

   態,則稱為「吉」;也就是不逆他人之意,自己能配合團體、行動一致。

       例如在慈濟本會,精舍常住的生活,一日之中,作息時間固定,準時起床、準時

   開版準備上殿。若別人都已上殿,自己卻還未就緒,這便是沒有和人同修共做,對佛

   與僧眾不恭敬。修行是善法,做早晚課也是一種修善的行為,若能與人同修共做早晚

   課,就稱做「外同他善謂之吉」。

       做完早課之後,就開始一天的工作,各就其位、各司其職。有的人打掃大殿,有

   的人清理前後院,有的人輪流在廚房工作,分工合作。必須不怕勞動自己的身形,應

   該配合自己的職務、認真工作,職責完成後還要去幫忙他人,這也是「外同他善謂之

   吉」;因為你尊敬對方、敬愛他人,所以要幫助他人。一個團體的生活若能如此,就

   可敬而和之。人人應該常常內自謙卑,自心若能謙卑,即謂之「和」。

       和與敬是修行最重要的事所以身形不可違背了生活動作。對人粗聲粗氣、妄言、

   綺語、兩舌,這都是在聲中造業,也就是造了口業。所以我們平時講話要柔和善順、

   身形要輕柔、互相幫忙,才能合乎正命。

       這裏所謂的「高聲現威」,「威」是指「色」的表現,也就是形態。若是自認事

   事比人能幹,就會顯得耀武揚威,即使別人在辛苦工作,也不會想要幫助別人,因為

   自認為才幹過人,怎麼可以去拿掃把、畚箕?像這就不是學佛應有的形態。




      § 第  五  種  邪  命 ─── 說  所  得  利 , 以  動  人  心 §


       這是自讚───常常自我讚歎,說自己修行得到什麼、又看到什麼,以此來打動

   人心。學佛要去妄回真,妄是「未得謂得,未證 謂證」,這是最大的妄語業。此處所

   言的「得利」,是說自己未得謂得,利則是誇稱自己利益眾生、自己已經做了很多。

       我們應該常常謹守本分,人若說你「功德無量」,我們不只是要在口頭上回答,

   而且更要出自內心來回答說:「這是本分事,我應該盡我的本分。」居士有護法的本

   分,只要是佛教利益眾生的事,都要不辭勞苦,趕緊付出。

       出家人若也被讚歎說:「功德無量!」這實是我們的本分,我們要「為佛教、為

   眾生」,做好本分事。為佛教而守持自己的形態,禮佛念經,念佛、念法及念僧;為

   眾生付出我們的身形,「不為自己求安樂,只願眾生得離苦」。我們若能把一切的工

   作、一切的付出,都認為是自己的本分事,則任何事都沒有特別之處,也不會自覺得

   了不起。

       學佛做人,要做到人格圓滿,如此才能成就佛格。以上所說的五種邪命,我們應

   該牢記,並好好自我警惕。若能做到,則正命與慧命自然現前。


--
Ξ Origin: 中正大學寂寞芳心小站  [FROM: 140.120.149.22]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