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發信人: abstsai@ms1.hinet.net (Post Gateway), 信區: BudaXfile
標 題: 陰陽德業報?
發信站: 由 獅子吼站 收信 (Mon Mar 22 06:22:54 1999)
>> 「咦?大師為何對道教諸事那麼清楚?長安城隍神封爵是數年前
>>的事,這事只有領有玉旨的行者才知道,佛道的和尚怎會曉得?」
>1.民間所傳,當今玉皇大帝已由關聖帝君接任,不知真否? >
有此一說,但是在道教的結構上不太可能。傳統上玉皇是不見形象
的,因為雖是人名,但是其形體非一定形。
同時由死人直接成為玉皇,若對中土的功過,比關老爺強的人多矣。
因而有些道教研究學者認為可能是少數的道教支流所提倡--藉由“善書”
宣傳,這種手法現在也出現在網路上,利用大量的 post為特定人士造勢。
>令牌上畫面瞬間消失,接著顯出幾個大字:「奉閰羅金旨,立拘、
>>無赦!!」下面一行較小的字:「陽德相抵,陰德全無,壽福已盡,氏名
>>即除,不得有誤。」
>2.人的壽命,是否由陽德與陰德決定,就好像,正報結束了,
> 亦可經由依報繼續存活?"",亦可多活一些?? >
陰德的觀念其實就是“菩薩不求任何回報”的觀念。布施時想著
“請你接受我的東東,然後助我發財、升官、婚姻..修行、往生西方、
投我一票..“
當人們為我們鼓掌、稱讚、頒獎、表揚...的當下,所有布施功德
便都沒了。但是無所求的布施心態只有菩薩能作到,因而我們能真正積
下的“無心施”便很少。
所謂積來世之糧,陰德才能如此。
正報依報的二果二報各論的主旨不太相同,但壽福的關連不大。
不過若依植物人靠人工或機器活命,也可算是依器世間的依報而延
命,只是,這樣的延命情何以堪?
>淨海一時看呆了,金剛合掌一鬆懈,卻成了蓮花印,突地,青蓮
>>的蓮梗唰的插入了他的手中,啪的一聲,淨海整個人像是觸電一般跳
>>了起來,手捧青蓮,當下立在地藏菩薩像前。
3.與四臂觀音的蓮花印,有何不同?
大體而言執蓮的手勢都可叫蓮花印。主要的是在結蓮花印必需觀
想出蓮花來。青蓮如此、白、紅、紫蓮也是一樣。所有諸佛菩薩的各
蓮花印皆是相同。只有手勢依照身體姿態而不同(為了造像的美感)。
>
>>「稟童子,天廷奉太上老君令,閻羅立拘令牌只有界外大仙能取消,
>>今日童子奉大仙之命而來,我等自該聽候童子旨意。」
> ""是否就是已超脫輪迴?
> 就以因果而論,為何可延長壽命,果報誰擔?
> 護生之作用,亦如干涉他人因果,當然是行者透過菩薩之持功德與加持,
> 解決了眾生之苦,但最後誰擔?
延壽並非不擔因果,若一定要用因果的說法,可以算是把未來的果
拿來先用。此人延壽後若有積善,則可以抵挪用的壽福。
要挪用壽福一定要三界外人士。像卜派在空中把自己往上提升的作
法是無效的。施力者一定要站在外面,才能施力--這也才合乎物理世界
(也就是器世間)的定律。
> 又地藏滅業咒,是否只是幫助眾生除去果報之助因(緣)?
應該就是前說的“除滅業報現前發動的力量,把它往後移”吧。
>>「好吧,那青蓮就給你們了,請將軍手下留情,讓皇上留下,謝
>>謝兩位將軍..」
>5.為何互換"信物"? ?交差?
青蓮其實就是生命力的圖騰,也就是魂魄所依。互換“信物”
就是兩種體系--佛法和道法--相通的確認。這種原理也一樣用於
各教互通之間的事物,若交涉者沒有權力溝通,則只好說 bye bye。
順便一提:
有一真實事件,約二十年前,那時某位現在自稱活彿的通靈人士,
便宣稱可以替人作法,我和幾位同學找他替學校一位得癌老師祈福。
他照例抖個不停,依照地址作法,結果不一會,回來說他沒辦法,因
為老師家屋頂上有個耶教的天使不讓他入內--老師是篤信耶教天主的。
我和同學只好作罷,不久老師便過世。
通靈者有靈力可以偵知世間事,但是不一定有能力可以為人祈福,
同學中有人因而認為那位道人是高人--因為他可以看見很多東東。其實
現在線上就有一堆同學具有通靈能力,隨時可以看到、聽到各地八卦。
但是應該要明白,記者只是記者,記者若是忘了記者,以為自己就
判案的法官,那記者就完了。通靈者若要能替人祈福不是以自己的力量,
而是來自界外的助力,學者得菩薩力,這才有真正的助力。若得靈力、
怪力..則仍在三界內的助力又有何用?
因此一個行者是否真証得正道,是很容易辨認出來的。
這也是立壇祈請菩薩加被的原因。大菩薩只是“冷眼觀眾生,慈悲
覺有情”等視眾生無有所求,所以能究竟如來。
---Ab Tsai----------------
abstsai@ms1.hinet.net
--------------------------
|
|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