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讀經班共筆]雜阿含卷二十一經文610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線上讀經班共筆]雜阿含卷二十二經文610

作者: jeroci (火星的月亮比較圓)
時間: 2008年 4月22日 23:30:03 星期二

導讀: root
記錄: donut

T02n0099_p0171b14(00)║   (六一○) 如是我聞。 一時。
T02n0099_p0171b15(08)║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T02n0099_p0171b16(05)║我當說修四念處。諦聽。善思。云何修四念處。
T02n0099_p0171b17(05)║謂內身身觀念住。精勤方便。正智正念。調伏世間憂悲。
T02n0099_p0171b18(00)║外身.內外身觀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
T02n0099_p0171b19(01)║調伏世間憂悲。如是受.心.法。內法.外法.
T02n0099_p0171b20(03)║內外法觀念住。精勤方便。正念正知。
T02n0099_p0171b21(05)║調伏世間憂悲。是名比丘修四念處。 佛說此經已。
T02n0099_p0171b22(02)║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T02n0099_p0171b23(00)║過去.未來修四念處亦如是說。H/W: 身…受.心.法。

內外:以自身為準,自身內在的稱「內」,自身外在的稱「外」
內外空:(術語)觀內六根,外六塵,無我我所也。
根(內法)、塵(外法)
六入:(名數)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
六塵:(名數)色聲香味觸法之六境也,此六境有眼等六根入身以坌污淨心者。
內在的六根跟外在的六塵相對應所產生的執著‧
四念處: 觀身、受、心、法
法:所有的事物 。包含內在身心及外在的事物
觀法無我:一切的事物以因緣觀去觀察它,一切世間的事物皆隨著因緣而不斷的在變化,
沒有事物可以離開因緣而獨立存在‧
如此觀察它心中的執著就會放下,因為事情沒有永遠不變的…  8.10
Heaven:可否舉例一下受、心、法三者的內外?      8.21
cbs_root:內外空::觀內六根(眼根。耳.鼻.舌.身.意根),外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之
六境也)。根(內法)、塵(外法)無我我所也。
11.00  Jeroci:
13.10  DavidChiou:616經有說『取自心相。莫令外散。』自心相定了才會取外相,都是
從自己開始觀察再取外相,要不然外面可以看的太多了,所以說先是內才是外‧
如root所說的先舉身為例,再受想行識,這是佛經縮寫的方法,先舉眼為例子,耳鼻舌身
意就依照一樣的邏輯,但是舉例來說,雜阿含經或是其他經文沒有這樣縮寫的話,就會發
現一整頁在色之後,一模一樣的句子用在身、香、味、觸、法。一整頁篇幅就花掉了,這
就只是一個習慣的問題。
14.34 針對剛剛Heaven提到的,關於內、外身比較容易觀,但在受、心、法的部份來說,
剛沒看到比較明確的回覆,所以我插花一下,當然也不代表說我真能回答這方面的問題,
因為這比較趨向於實證境界,舉例,在身來說的話,觀四大地、水、火、風,自身的四大
觀測清楚後自然就有辦法擴到外界的四大。身體內有風,外界有風,所以就會把整個世界
的地水火風,如同觀自身的地水火風一樣,觀測清楚,自然就沒有內外的差別,觀察到他
們的特性
…
15.00  再受來說,如果純粹用思想來說,
實際上,在四念處修行到後來的話,自然也會知道別人的受,甚至別人的心諸如此類的。
這自然也就會形成神通的現象,為什麼會有他心通其他不同的神通,跟這些也都會有些關
係。不過這些也都是實證境界,目前只能用語言來加以猜測。
16.30 HEAVEN:外受是本身對外境的感受或是別人的感受?
17.14   ROOT:有些煩惱是接觸外境而產生的,有些煩惱是不用接觸外境自己坐在那邊就
產生的。內受是自己本身的習性。外受是接觸外境所產生的。
17.47  DAVID:將受心法的內外列為功課。大家回去查一下。
舉例一下,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觀察。觀東邊全部的人我對他們都有慈心,對最恨的人也
有慈心,這和受有有關係。有點像將心比心,但不確定這是不是個標準的作法,建議大家
將這列為回家功課查一下。

		 
精華閱讀 | 首篇 | 上一篇 | 下一篇 | 末篇 | 轉寄 | 返回上層

卍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http://buddhaspace.org